馕,是每个新疆人的
乡愁。图/图虫创意
和田,绝对是一座被玉「埋没」了的美食重镇。
地处在新疆的最南端,和田北部枕着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面则是颇有传奇色彩的昆仑山,两者之间的玉龙喀什河(也称白玉河),沿岸就盛产大名鼎鼎的和田玉。新疆以外的人,大多听说「和田玉」之名早于「和田」这个地名。
塔克拉玛干沙漠,骆驼在悠然行走。图/黄雪峰
然而对于吃货们来说,无论是大漠孤烟、昆仑神山,还是羊脂美玉,都不如美食来得实在。数千年来,南疆的干燥气候,使得和田人将「烤」这种最古老的烹饪方式发挥到了极致,馕、包子、羊肉乃至鸡蛋和水果,都能用火焰与沙石的热度赋予其独特的「和田风味」。正如朋友所言:
「和田是一座入夜后就弥漫起一层烟火气的城市,红柳枝燃起的火苗热烈地舔舐着一切食材。」
热烈的火光,勾引着每位食客的味蕾。图/图虫创意
烤出麦香,才是面粉的正确吃法
和田人的饮食风格,首先来自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
相比于北疆,和田所在的南疆更为少雨而干燥,尽管在这片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近300个绿洲,但在过去,水资源依然紧俏。因而,类似于炖、煮这种烹调方式并不经济,无论是新疆人喜 爱的「拉条子 - 拌面 」,还是 「 抓饭」,都是多油而少水。
油滋滋的抓饭。图/图虫创意
而在和田人这里,则有着更原始而巧妙的技法。号称「沙漠披萨」的和田「库麦琪」,完全只依靠灼热的沙土来烤熟食物——先在一大张面饼上,铺满肥瘦相间的羊肉和剁碎的「皮牙子 - 洋葱」,再将同样大小的面饼覆盖其上,封好边形成一个巨大的「肉饼」。
和田的「沙漠披萨」库麦琪。图/放羊娃的星星
再到野外挖个沙坑,捡些胡杨或红柳枝燃一堆火,待熄灭后用炙热的炭灰和沙土将肉饼覆盖包裹,持续而全面地把热度传入其中,大约一个小时后,挖出来拍拍灰土,金光灿灿的「沙漠披萨」就出炉了。在这种古老而朴素的食物中,包含了和田人对土地的敬畏和虔诚之心。
当这个「沙坑」被移入自家院子里,用碱土堆砌固定起来,就成为了鼎鼎大名的馕坑。在新疆,无论拉条子和抓饭多好吃,馕都是餐桌上永恒的主题,新疆人「不是在买馕,就是在去买馕的路上」。
馕的「基本款」,你看这个馕它又大又圆。图/图虫创意
馕的基本款,只用面团摊成薄饼,表面均匀戳上细密的小孔,形成星星点点的花纹,防止烤制时破裂。在拍入馕坑前,还要刷上油、铺上一层芝麻,有的地方还会撒上维药里的「黑种草子」,烤出来的馕薄脆而金黄,保留了小麦原始的香气。
而进阶版的馕,则往里面填充了各式各样的夹心——香醇的奶馕、皮牙子馕、辛辣的「辣皮子 - 辣椒馕」、富含草木清香的藿香馕…和田盛产玫瑰花,当地人还把热情的玫瑰制成酱料,做成玫瑰花酱馕,浓缩的花香在馕坑里被炭火激发,散布到面皮里,馕中则流淌着液态玫瑰味道,最是甜蜜而浪漫。
香辣开胃的辣皮子馕。图/图虫创意
如果说馕是主食界的带头大哥,那么和田的烤包子,则是当地人早餐和下午茶时的霸主。
新疆许多地方都有烤包子,唯独和田烤包子是圆的,风味上也享誉全疆。别看包子个头不大,薄薄的面皮里几乎塞满了肉馅,一半用羊腿肉丁,一半加上羊油丁,烤出来才能鲜嫩多汁;再混入剁碎的皮牙子,使得层次丰富、口感清甜。
一面圆咕隆咚的,才是地道的和田烤包子。图/放羊娃的星星
烤包子的坑比馕坑略小,技法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烤的时候要先在坑中洒一遍盐水,以迅速降温,再趁包子不注意,眼疾手快地将之贴到壁上,用厚布封闭坑口。羊肉在密闭的炭火空间里变得酥软娇嫩,羊油渗透出来将表面晕染出一层金黄,两者相辅相成,在炭火中融为一体。
当然,如果是要发给朋友看,尤其是深夜,我选择把它掰开。图/网络
刚出炉的烤包子风味最佳,可通体坚硬圆润,无从下口。和田人往往都会端一碗本地的药茶,先把扁平的那头扣下去,等到面皮酥软了,用小刀从底部撬开,形成一个盛满浓缩肉汤的「可食用小碗」,趁热吃完肉和汤,再把被肉汁浸润的面皮吃进肚里,最后连药茶也不放过,啜饮而尽,消食解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