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前
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在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上
作为“一种关注”单元开幕首映
随即,美国金球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及
台湾电影金马奖提名接踵而至
导演戴思杰
前三十年成长于成都
后三十年旅居法国
他的镜头语言里
总洋溢着源自故乡的情绪与故事
《过场》第二期
让我们跟随主持人牧之
走进川籍导演戴思杰的文学与影像世界
↓戳视频↓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过场》第二期,视频时长24′12″
与许多有故事的50后一样,戴思杰的经历也是一个传奇。
上个世纪80年代,他考取了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研究生,在法国国立高等电影学院学习了三年电影。
1985年,戴思杰的第一部片子《高山庙》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青年导演短片奖”。随后,《牛棚》《吞月亮的人》等影片也相继诞生。
但真正让戴思杰扬名法兰西的,还是《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故事回到上个世纪的中国山村,讲述了知青与小裁缝之间青涩的爱情。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2002)海报及剧照
而后,戴思杰继续将镜头对准隐秘世界的大门,《夜孔雀》《植物学家的女儿》都关乎晦涩暧昧的情感纠葛。
▲《植物学家的女儿》(2006)剧照
▲《夜孔雀》(2016)剧照
惊喜的是,在戴思杰影片中的故事里,我们总能读到关于“家”的影子。
“四川文化本身便有它的独特性。”戴思杰将之称为“距离感”,他谈道:“讲四川话,是一种事情发生时会产生的幽默感,也可以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戴思杰,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前三十年成长于成都,后三十年旅居国外,身份的转换带来两种不同的视角,于戴思杰等有着“双城记”经历的一代人来说,这似乎是共同的记忆。
改编自小说《释梦者》的新片《午夜慢车》便是一例。戴思杰说,他喜欢这种游走在两种文化之间,有点幽默,甚至带点黑色喜剧的感觉。
▲《午夜慢车》剧照(暂未上映)
▲工作中的戴思杰
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加之个性选择,造就了同代人间不同的作品取向,正如他说:“我写的故事都带点儿寓言性质,它们会被很多人喜欢并分享,我自己其实感到挺意外的。”
当然,牧之的采访,也将我们的思绪从小说及影片中抽离,去发现戴思杰与大师们的交游趣事:
▲沈从文、侯麦、吕克·贝松、黑泽明
譬如,他曾先后与巴金在巴黎住过同一栋房子,曾意外与沈从文相识,并长期保持书信来往;同时,他与导演吕克·贝松及黑泽明都有着深度交流与不错的友谊。
(M : 牧之,D : 戴思杰)
▲戴思杰与牧之,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M
成都或者四川的这样的一个故土,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一直在影响着您的创作,或者它带给您的养分是什么?
D :我自己是这样看的,我们当然可以到外国留学,而且我在巴黎还待了几十年,我觉得巴黎对我最大的改变还是趣味和品位上的改变。但是创作这东西,品位并不重要,重要是的你自己的个性,这东西其实是在我们小时候养成的,后来也没法改变。
这个人的世界观、这个人的节奏,我们怎么呼吸,是跟最初的这个地方有关系的,所以后来有些东西不是那么重要。实际上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画家,像我写小说和做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小时候的东西。
M
有一个话是说“30岁以前你如果是吃泡菜和稀饭的话,基本上30岁以后再到国外去吃西餐,永远吃不习惯”,是这样的吗?
D:我觉得还是可以习惯的。我在法国,也可以跟着法国导演去写个剧本;我到日本,也跟日本导演写过剧本,跟着他们走也是可以的。但是重要的东西是自己创作的,我认为还是最早生活过的地方的那些事。
除此之外,四川文化本身也有它独特的地方。比如我们看东西的时候还是应该有一种小小的“距离感”。讲四川话,是一种事情发生时会产生的幽默感,也可以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距离感”可能对商业电影来说不是很重要,但是作为一个高档的东西,在某个时候,它是一种审美。
M
30年时间在内地生活,30年时间在海外生活,你如何看待这个有着“双城记”经验的群体?
D:这一代人在比较小的时候有了这样一个很宝贵的经验,这个群体在这两种文化上还会有碰撞和融合,每个人在这里面都不断在做选择,当然也是根据自己个性的,就像张艺谋、陈凯歌他们的电影,最早几乎可以说是根据西方电影节的标准去做的。
用这个视角来看中国社会可能是最早的,而后来他们可能就更成熟一点,做出来的东西甚至也达到了在各自领域里比较高的水平。但作家余华在最早期则没有完全用西方的、用先锋文学来看中国社会,每个人对事情的回答不一样,我们这一代也做了自己的选择。
M
沈从文有影响到您的后来的小说吗?
D:当时是我母亲的一个老师,是华西医学院的,刚从美国回来。他说他认识一个作家,我要是想写作,他可以让这个作家帮我改一下作文。后来我写了一个小东西,有一天就寄给他了,他就帮我转给沈从文了,那么就是从那个时候,我们有了书信往来。他寄来的都是毛笔字写的信,有时候会改我写的东西,有时候还附带着一封很长的信,会评论说哪些地方是他喜欢的。但是文章整体的节奏或者构思,这个他是不怎么管的。
我认为我的东西是往寓言上靠,有时候还有点往宗教上靠,但他的东西是比较诚实的。他的世界和我的世界某种程度上比较接近,都是一个很安静的世界。
M
黑泽明本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D:黑泽明是不怎么说话的,如果他要拍一个片子,从头拍到尾,他不会跟他的制片人说话,基本上都是通过他的助理,野上照代。然后他自己也进入片中的环境,那种气氛,完全是非常冷的。他会在一个星期天跟我约好到一个学堂,他还有教室的钥匙,他背着一个包,装着小型的摄影摄像放映机。
那个时候对他来说我是最理想的一个观众,因为我完全不知道他电影里面那些事儿。他电影里的那种神秘,那种爱,当时对我来说还没那么明朗,因为我以前看电影这东西,它首先是为了赚钱,没有想到可以是这么艺术这么个人的一个东西,是精神性很强的一个作品,这个是他教会我的。
戴思杰
作家、导演
旅居法国的著名作家、导演。
2000年,戴思杰首部小说《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法国出版,并获得第二届意大利电影节“文学电影剧本创作奖”;2002年,他担任编剧并执导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该片在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上作为“一种关注”单元的开幕电影首映,并提名第61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2003年,小说《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发行量超过了100万,英文平装本持续10周登上“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畅销榜;10月,发表第二部小说《狄的情结》,获得法国文坛“费米娜奖”。
2006年,执导同性题材电影《植物学家的女儿》并获得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2015年,执导爱情文艺片《夜孔雀》,该片入围了第2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之窗”单元;2016年,《夜孔雀》入围第40届蒙特利尔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最佳中国电影金奖。
·
·
·
取景场地鸣谢
菱窠西路,李劼人故居
出品人丨王少华、王牧之
监制丨阿塔
导演丨荀子钰
主持丨王牧之
策划丨慕树、鹤鹤
制片丨涩々
撰稿丨牙尖儿
摄影丨雨婷一筑一事、网络
摄像丨付波、张鹏谈资
设计丨Ada、三金ZASHE杂社
后期丨高锐、李诗语谈资
节目丨vol.2
录制丨1905
发布丨19062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