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盛行1000多年,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时代精英。但不得不承认,越在封建王朝晚期,落入思维窠臼的科举人才就越来越多,这些人多数没独特的个性、没超脱的情怀、缺少足够的艺术创造力,这样的人似乎不胜枚举。但,在这些共性之下,依旧还有很多很多科举异才能够脱颖而出,塑造出自己不一般的人生!
本文就讲到了这样一位“书呆子”,以殿试一甲第2名的成绩脱颖而出,仕途并不出众。但他当着当着就辞官了,最后干脆回到家乡当“学校领导”,连工资都不要……
这是怎样的人物呢?
他叫邹福保,生于江苏元和县,早年有大约20载时光,他一直潜心学习传统文化。
虽然传说他八岁就能创作诗篇、天赋超出常人很多,但直到20多岁他才考中举人,34岁那(1886年)年高中一甲第二名进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榜眼”,从此步入翰林院。后面的路,照普通人理解似乎就是“平步青云”了。
事实也基本上就是如此,此后他曾担任会试同考官,江西乡试副考官,再晋升为翰林院侍讲、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官场上的经历,似乎都和考试有着紧密联系,谈不上“封疆大吏”,也算是衣食无忧的人上人了!
但邹福保的志向,似乎并不在于此。在他40岁前后,母亲病亡,回乡守墓期间,他思考了很多,数年后,被光绪皇帝诏回京之时,他就下定了决心——“文学侍从无济于民,潜心研究经世之学”。1907年,邹福保以年老病重为由,告老还乡!
但回到家乡,他并没有闲着,接受聘任担任苏州师范学堂监督,当时给他的工资是一月300元,他坚决拒绝。不久,文从沈梦了解,他又兼任学务处议长,依旧分文不要……
不管学校领导以什么方式给他钱,他以“培养学生是自己的理想追求”为由,总是坚决拒绝不受工资,这事儿就传开了。当地的高官特意为这他这事儿上了奏折,称邹福保是“高风亮节,三吴人望”!但多数人的内心深处,都毫无疑问地称他是“书呆子”。谁会不要工资、白白工作呢?
邹福保就是这样,他想以自己的点滴努力,来影响学生、来微弱地影响着时代,虽然这看起来有点像飞蛾扑火!
1911年,时代剧变之后,邹福保闭门养病,不参与时事,他经常吟诗作对、自我消遣,对时代谨慎地观望着。家里藏书在晚年增至10万卷,他的“藏书家”名头也很响亮。不过,这些和他不久就没有关系了,公元1915年5月,63岁的他与世长辞,很快就被世界遗忘!
作为清朝晚期的科举名流,邹福保也有着出色、出众的书法,精通多种书体,
风流云动、风姿绰约,饱含着文化人的精神气韵,又有着思想家的隐隐面目。他的楷书《重葺卫道观记》,足以横扫当代九成以上楷书名家,他晚年的教育实践也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人,真应该多一些啊!
作为一名晚清官员,虽然没有担任一方的封疆大吏,邹福保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官场历练,认清了晚清的腐朽和没落。
他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挽救点什么、改变点什么,所以他(1907年)回到了家乡,以实际教育来践行自己的理想,但是,仅仅过了4年,大清就完结了,邹福保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
毕竟一个大时代的样貌,难以被少数无足轻重的人所改变,邹福保面对这样的剧变,应该很难短时间适应,加上他确实病体不轻且延续多年
(从1907年开始,他一直在养病,1912年后,就不参与其他事儿了,一来是对时局的判断很谨慎,再者身体应该比之前更差些。1915年5月,病逝),大约是时局影响了情绪,情绪恶化了身体,导致他迅速衰老、病亡!
但这样的现实,也不能完全否定他自己晚年的实践。只有许许多多能对社会现状有冷静思考和认识的人,才会推动社会点滴进步,让社会更多些温暖和正能量吧!
基于这个观点,可以知道,我们当代的“书呆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