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哦
快来看哦
咱们新津又有项目
入选市级非遗了哦!
到底是啥子呢!
跟津津一起去qio(瞧)一哈呢
新津绳编
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据名单所示,此次共有39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其中不乏武侯祠成都大庙会、端午龙舟会、川西春台会等市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活动,还有十余种与吃喝相关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入选。而咱们新津绳编也位列其中。
成都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绳编技艺在新津传承了上千年历史,是本地极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其技法灵活,操作简易,但又极具挑战性,作品千变万化,深受新津人民喜爱。
今年44岁的杨文艺五岁时便跟随奶奶学习编结,现为四川成都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他的编结技艺炉火纯青,基本结任意运用,擅长于花卉盆景,表现川西民俗风情,将新津千百年来的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融于绳结编织技艺之中,让绳编具有了更为吉祥的寓意,拥有了更加丰厚的意蕴和内涵。
新津绳编传承上千年,起初由新津千年道观——老君山的道士创编盘发结和佛尘结,逐渐流传至民间,如今已发展出盘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吉祥结等传统结式。通过杨文艺的传承、设计和创作,还编出了各种动物、植物、室内装饰挂件等等,栩栩如生,多姿多彩,丰富和扩展了中国绳结艺术的表现内容。
在编制技法上,杨文艺融汇了南北绳编特长,作品既有北方的大气,又有南方的精巧;由于表现手法出色,现场制作互动性强,他于2016年被中国民协选中,出访以色列,受到热烈欢迎。2017年,随中国旅游协会相继出访西班牙、俄罗斯、法国、波兰、阿联酋、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受到外国市民的热烈拥簇。
杨文艺:
新津绳编能列入成都市级非遗项目,非常感谢相关单位对新津绳编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在传承和保护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层面和平台高了,但在传承的路上责任更重了。在今后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坚持在新津文化馆和社区教育学院以及新津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开展公益性教学,也将积极参加新津“全域旅游”系列文化旅游推广活动。
龙舟竞渡的场景在杨文艺的绳编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龙舟头部的犄角长须,到鼓手、划手的奋力姿态,无不惟妙惟肖。
而新津端午龙舟会,也是在2009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贴士:
新津因其龙舟会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于1996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龙舟活动先进县”,新津端午龙舟会2008年被列为成都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津端午龙舟会始于唐代初年,相传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活动。据新津清道光版县志记载:“五月五日包角黍(即粽子),悬蒲剑艾虎于门,饮雄黄酒,城南竞渡。”这足以说明新津龙舟竞渡、包粽子等民俗的历史悠久。
建国前,每年端午节,新津人民都自发在南河中举行龙舟赛、抢鸭子等活动,龙舟由各乡乡长或哥老会头目组织,花船则由各机关法团及行会长组织,花船除了观赏龙舟比赛外,还负责放鸭子下水供龙舟水手争抢。民间则在端阳当天中午吃粽子和盐泡鸭蛋,饮雄黄酒,人人佩带各色各式香包,晚上用陈艾、青蒿……等药草洗澡解暑清毒。同时,还将雄黄酒洒于室内消五毒。
1953年龙舟赛|袁学华提供
1982年龙舟会结束时情景|蔡盛秋摄
观看南河龙舟赛情形|吴廷勋摄
1984年龙舟会夜游表演 | 蔡盛秋摄
近几年来,新津端午龙舟会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尤其是2009年以来,与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相融,更是盛况空前,特色鲜明,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众多游客。
水城新津,五津汇流,江河纵横。这里,河在城里,山在水中,水碧山青,江山如画。植根于如此深厚的文化沃土,截止到现在,新津共有8个项目分别入选四川省、成都市及新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绳编和端午龙舟会外,
让我们再来领略新津其他非遗项目风采。
新津灯谜
龙舟号子
金华龙灯
手工择花窨制茉莉花茶
新津民间剪纸
火牛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