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说过“秋伤于湿”这句话,也知道它来自我们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同时也知道“秋气主燥”,也来自《黄帝内经》,于是很多人迷糊了,“湿”和“燥”还能并列吗?这不是自相矛盾么。其实这两句话都没有错,读内经这一类的古籍,断章取义乃是大忌,而应该联系上下文,那样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我们来看看它的详细情况。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大论》说:“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让每一个读者都知道,秋天伤湿,就会出现咳嗽和痿厥;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又说:“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这里说的是秋天天气干燥,两篇经文里的两段话,一个说秋天伤于湿,一个说秋天气主燥,而燥与湿分属阴阳,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为什么还能同时出现呢?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现在才出现,历史善高很多名医就对其产生过质疑。有人认为,秋伤于湿里的“湿”应该是“燥”的笔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秋伤于燥”。但是这么理解的话,那么后面的“发为痿厥”就无法解释了。
我的认为,这两段话都没有错,而且并不矛盾。这么说并非哗众取宠,请看我详细说来。其实“秋伤于湿”在素问的其他篇章里也出现过多次,比如《阴阳大论》里也有“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说法。”这里面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话,那就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只有理解了它,才能真正理解秋伤于湿并非荒谬。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这个已经没有争议了。而外感六邪里,“风暑燥”三者属阳,“湿寒”两者属阴,也都得到公认。那么我们结合上下文,可以发现,“秋伤于湿”其实对应的就是前面“重阴必阳”。何谓“重阴”?重就是多的意思,“重阴”也就是多重阴邪。而“秋伤于湿”里,秋属于阴气,湿属于阴邪,“秋伤于湿”刚好就呼应了前面的“重阴必阳”,一点也不含糊。
理解了“秋伤于湿”并不是谬论之后,你会不会反过去怀疑“秋伤于燥”呢?这就更不必多此一举了。燥为阳邪,易伤津液,所以前代医生治疗“秋伤于燥”的证候,大多使用汁液多的中药,比如沙参、麦冬,地黄、玄参、百合都属这类。既然能用这类滋润养阴生津的药物治疗,“燥”属阴邪那就纯属无稽之谈了。
有人又认为,“秋伤于湿”没有错,那么“上逆而咳,发为痿厥”与这个湿气有啥关系么?这个也很好理解:湿气内郁,感伤了湿气并不是立即发病,而是郁久发热,发热后损及阴津,在肺则出现燥咳,在体则出现痿痹。所以,虽然咳嗽和痿厥都属于“阳证”,但他们的常见病因还是“湿气”这个阴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