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晚年的时候,写了本名为《我的前半生》的回忆录,很详细地讲述了溥仪前半生的经历,其中幼年登基、继承皇位以及在紫禁城生活的这一段历史,写的最多,也很吸引人关注。当然,除了“日理万机”的政务之事,溥仪还写了很多其它宫廷秘闻,他在书中写到“皇帝吃饭,有专门的太语,是绝对不准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做膳,吃饭是进膳,厨房是御膳房……”
看了很多古装剧后,以上种种说法并不稀奇,但是,所有清宫剧电视剧里却都不约而同地省略了皇帝吃饭的过程,这并不是没戏可拍,而是实在不好拍出来。溥仪说,皇帝吃饭没有时间规定,想要吃饭了,随便吩咐一声“传膳”就能让数以千计的人全部加班加点的动起来。
首先,御前小太监要向养心殿的值班太监说一句“传膳”,接到口谕的养心殿太监要立即传话给养心殿门外的太监……一路传到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之间,要求反应很快,不能有耽搁了,所以不等回音消失,御膳房便会派出几十号人组成队伍,一些抬着用膳桌子,一些端着饭盒,气势磅礴地走到皇帝所在之处。这些菜中都有一块防毒的银牌,当然为了以防万一,在上菜时,还需要有太监“试毒”,一盘一盘的试吃。等这一套流程结束后,皇帝才会入座,正是用餐。
溥仪吃饭的排场并不大,他在书中公开了一份“宣统四年二月糙卷单”,也就是当年的皇帝菜谱草稿,上面记载了三十多份菜名,分别是“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柿、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驴肉炖白菜、羊肉片汆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丝、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肉。”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已经相当丰盛了,一餐下来,甚至能吃掉一户人家一年的口粮。
更让人觉得不解的是,溥仪完全不吃这些饭菜,“它们只是用来做个样子而已”,因为这些菜都是御膳房提前至少一天做好的,并且一直用小火温着,虽然看起来色香还可以,但是口感却很差。溥仪说,清朝自光绪开始,就基本不靠这些菜饭充饥了,尤其是在夏天。
溥仪吃的饭菜都是由太后或者太妃们亲自送来的菜肴,因为她们都有自己专供的膳房,还有专门的高级厨师伺候,做菜水平要求很高,所做的菜品也有二十来样,大多以肉食荤菜为主,很多有清淡的时蔬。
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生活在当下的白领并不喜欢溥仪的皇帝菜谱,认为这些菜的卡路里热量太高了,吃的很没品位,像羊肉、肉汤等都是热量很高的菜品,不作均衡搭配的话,非常容易发胖。现在的人,反倒是更加青睐清淡的菜品了,甚至连几十年前猪都不吃的糙粮,却成了一些人养生的主要食材,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代变化真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