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是因为秩序,长子得到父亲的权威和仁爱,长子再对下面的弟弟妹妹施以仁爱,一级对一级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伦惨剧。试想,父亲过度宠爱幺儿,长子就会在家中失去权威,弟弟妹妹看不起当哥哥的,至少为家庭不睦打下了基础,严重一点就会发生人伦惨剧
皇帝爱长子”的说法是源于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
1、皇位继承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统计,嫡长子当皇帝的,只有31.89%。清朝12个皇帝,只有道光一个是嫡长子。参考资料:
2、古人结婚早,皇帝生育长子的时候,还很年轻,皇帝与太子年纪相差不大,还没有当父亲的思想觉悟,对孩子不懂疼爱,随着年龄渐长,成熟之后,对孩子才有父爱。
3、皇帝与自己的儿子相处时间很短,孩子一成年就必须搬出皇宫,一年也就几个重要礼仪节日有机会见面,相互之间欠缺亲情。
4、太子唯一的价值就是等皇帝宾天继承皇位,这样的角色容易引发皇帝的心理阴影。
“百姓疼幺儿”是因为古代的赋役制度,古代赋税是按户征收,徭役是按户征发的。所以一有孩子成年,官府都要强制“分户”,也就是让孩子独立成家(只留下一个男丁)。因此,长子对家庭父母没用,早早就要自己独立了。只有最小的儿子才能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为父母养老送终。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是我们国人著名的俗语,生动展示了不同家庭对待子女的不同态度。
皇帝爱长子,确切的说应该是嫡长子,有必然的原因,中国古代讲究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长,嫡长子长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被看做了皇位的第一合法继承人,比如说汉惠帝刘盈就是高祖刘邦次子,长子是刘肥,但刘肥是私生子,继承权就的排在刘盈以后。
这样做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在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封建时代,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欧洲封建社会的长子继承制,包括了长子继承财产,封建贵族的爵位和土地传给长子,其余的儿子因缺乏财产为谋生而沦为骑士。
作为血脉的延续,国祚的继承人,皇长子身上承担的责任远远大于普通百姓人家的长子,所以皇帝自然要多加培养,期望他能有所作为,一来光大门楣,二来帝业千秋万世,上不愧天地,下不愧祖宗。以朱元璋为例,十分疼爱长子朱标,朱标早死,朱元璋伤心之余,竟然把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对长子继承的重视程度近乎痴迷。
百姓爱幺儿,这个无分南北,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家里兄弟姊妹多的网友应该深有体会,父母会不自觉的偏心小儿子,对于大多数家庭,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刚刚做父母还是懵懵懂懂,乱七八糟的就把孩子带大了,等到小儿子出生的时候已经有了育儿经验,对孩子的许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自然感情深厚,再加上小儿子在家里是弱势群体,会得到更多的照顾,无形中加重了这种感觉,即父母更疼小儿子。
我国北方的一些民族曾推行幺儿继承制,与长子继承制恰恰相反,大儿子的出去自谋生路,这算是爱幺儿一种极端的体现了。
但是这两种方式也不绝对,任何一种方式过于固化极端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说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嫡长子是个傻瓜怎么办?如果皇帝偏爱其他的儿子怎么办?历史上著名的傻瓜晋惠帝,就是嫡长子: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再比如李渊喜欢长子李建成,但次子李世民劳苦功高,结果兄弟阋墙,骨肉相残。清朝由于是满人起家,干脆取消了这一制度,有能者居之,反倒出现了不少明君,昏君几乎没有。
百姓爱幺儿,皇家也爱幼儿,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讲的就是赵太后爱幺儿的故事,为了儿子差点国家都不要了,爱子之情可见一斑。
其实长子也罢,幺儿也罢,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我自己做了父亲以后深有此感,区别在于对不同子女期望不同罢了,进入现代社会,许多家庭是独生子女,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这一问题逐渐小时,纵然是放开二胎,两个孩子依旧是宠爱有加,无分彼此,以往那种偏心偏向的情况渐渐一去不复返!
正是基层百姓不存在复杂的继承问题,子女无需留在身边。多子家庭每一个儿子成年成家即可自立门户成家立业,因此小儿子往往是最终留在父母身边甚至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尤其晚近,这一现象更为普遍,所以就有“百姓爱幺儿”这一俗语流传开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