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央军委对驻陕西南泥湾的八路军炮兵学校重要指示:派部队进入东北,收缴日军坦克,建立特种兵部队。(当时操作技术性装备的战士统称为特种兵:包括装甲兵、汽车兵、炮兵等)
1945年12月1日,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名为东北民主联军)的高克从沈阳日本“918”修理工厂内开出两辆日本“九七”改中型坦克,这两辆坦克后被分别称为101和102号,当时国共内战已经爆发,国军占领了山海关至锦州一线,高克接到命令指挥包括两辆坦克在内的人员进行转移。当时队伍中还有一批日本技术人员,他们在沈阳市郊的一个村子休息时,这些日本人发动了叛变并破坏了101号坦克。后来,仅剩的那辆102号坦克得以幸存,随后人民军队凭借这两坦克成立了历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
高克与功臣号坦克合影
102号坦克后参加绥芬河剿匪,三下松花江南,攻锦州,打天津,为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获得了“功臣号”坦克的称号,并在开国大典时从天安门前经过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功臣号”坦克为“九七”改中型坦克。该型坦克由日本三菱公司于1940年以“九七”式中型坦克底盘为基础,根据日军在诺门坎战役的失败,以及一系列前线使用经验,于是决定对“九七”中型坦克进行改进。三菱公司将车体总重量增加到了16吨,并使用了新型炮塔,以搭载“一式”47毫米坦克炮,并安装了新式设计瞄准设备,增强了反坦克作战能力。
珍珠港事件后,由于日军开始“南进”,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并且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大量的将资源投入到飞机和舰艇中的建造。另外,由于生产新型坦克需要转换生产线,所以只能利用现有生产线进行改进的方法来生产坦克,所以对后续新型号坦克的研发也停滞了。因此,日本二战时期的中型坦克多数为“九七”式中型坦克的改进型。
97式改中型战车基本参数
定型时间 1940年
生产厂家三菱重工
战斗全重 15.8吨
成员 4人
车长 5.55米
车宽 2.33米
全宽 5.52米
车高 2.33米
车底距地高 0.4米
发动机三菱SA12200VD刑12缸气冷柴油发动机
最大功率 125千瓦(170马力)
主武器 “一式”47mm战车炮
副武器 “九七”式7.7毫米重机枪两挺
弹药基数炮弹100发枪弹4035发
最大速度 38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 210千米
爬坡度 34度
越壕宽 2.5米
涉水深 1.0米
装甲厚度
炮塔 25毫米(正面) 25毫米(侧面)
25毫米(后部) 10毫米(顶部)
车体 25/12+16毫米(正面) 20/25毫米(侧面)
20毫米(后部) 10毫米(顶部) 8毫米(底部)
本文为科普中国网军事频道原创,作者京腔热血小鲨鱼。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