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11月14日报道 当欧洲车市较疫情前萎缩30%、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凸显,全球供应链陷入动荡之际,深耕中国市场44年的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 其亚太区销售、利润、现金流均超预期。采埃孚到底做对了什么?
![]()
自1981年以设备销售进入中国市场,采埃孚的在华发展已清晰走过 “销售 - 制造 - 研发 - 引领” 四个阶段。如今,它已在国内24个城市布局近50家工厂与5家研发中心,底盘解决方案事业部国产化率更是高达98%-99%,成为本土化程度最深的跨国零部件企业之一。
本土化的核心突破,在于研发能力的跃迁。
![]()
“早年我们在华以应用性研发为主,但现在必须向核心研发转型 —— 线控制动核心团队驻扎上海,混动增程技术实现‘中国首发’,这是采埃孚本土化的关键跃迁。” 采埃孚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亚太区运营总裁汪润怡在创新日采访中强调。
![]()
其中最需要的是本土化供应链。目前采埃孚与国内6000多家本土供应商深度绑定,在要求年降价 以控制成本的同时,推动联合研发升级 —— 张家港工厂的国产生产线已成功复制至墨西哥,配套欧美出口车型,印证了中国设备的全球标准适配能力。
在芯片这一关键领域,采埃孚与地平线展开深度合作,其6代芯片已适配国产整车自动驾驶系统,后续计划纳入国际平台供应链,加快完善辅助与自动驾驶领域的国产化能力。
中国车市价格战向零部件领域的传导,已成为行业常态。
采埃孚预判,这场结构性调整将持续2-3年,跨国企业唯有直面现实,方能在竞争中立足。其应对策略围绕 “精准取舍 + 系统降本” 展开,既避免盲目降价,又确保财务健康。
在客户与资源分配上,采埃孚优先选择具备新技术研发实力、成本控制合理的 “有生命力” 整车客户,通过评估车型目标市场与设计逻辑,理性预判成功概率后倾斜资源。
成本控制则贯穿全链条:研发端通过设计优化精简物料成本;生产端推广黑灯 / 半黑灯工厂、AGV自动运行等自动化与数字化措施,实现全球工厂进程的实时监控与精益生产;供应链端则逐步替换进口设备,以本土合作降低采购成本。以底盘2.0系统为例,通过单一域控制器整合制动、转向、减振、悬架四大功能,既提升车辆稳定性与驾驶质量,又显著降低综合成本,成为 “技术降本” 的典型案例。
这种多部门联合制定的战略性价格体系,既保留了技术与质量溢价,又确保了亚太地区财务指标的健康,使其在价格战中保持竞争力。
在全球车市格局重塑中,中国及亚太地区的战略价值对采埃孚愈发凸显。目前,亚太区销售额已占集团近四分之一,成为无可替代的增长引擎 —— 与欧洲市场30% 的产能过剩、需求持续萎缩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单一汽车市场,更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中国市场对交付周期的严苛要求,成为采埃孚提升全球效率的 “催化剂”。从过去的3-4年、18个月,到如今压缩至8-12个月,部分需求甚至缩短至4-6个月,这种压力倒逼采埃孚将矩阵式研发改为平行研发,组建敏捷的本土研发与项目管理团队,并依托平台化、模块化技术加速产品落地。
这种在华积累的效率优势,正反哺全球团队,使中国成为采埃孚应对全球竞争的 “健身房”—— 本土技术可快速推广至国际市场,中国团队也已成长为全球成本、速度、技术开发领域的领头羊。
面对地缘政治带来的短期挑战,采埃孚坚定推进中国供应链建设,计划打造强有力、有韧性的中国芯片供应链,其总部明确支持这一战略,认为全球供应链完整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刚需。这种布局不仅巩固了在华根基,更让中国成为采埃孚技术 “双向输出” 的枢纽:线控转向已在中国率先实现量产,未来也将引入欧洲市场;而线控制动则将优先于欧美在中国上市,形成全球协同的技术落地节奏。
伴随中国车企加速出海,采埃孚依托 “全球经验 + 本地适配” 的优势,推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成为车企海外扩张的重要伙伴。其核心逻辑是 “法规翻译 + 技术定制”,破解车企出海面临的标准壁垒与兼容性难题。
在商用车领域,采埃孚已为国内头部客车企业提供符合欧洲GSR 法规的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与制动系统,通过定制版 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帮助客户巩固欧洲市场份额;在乘用车领域,适配国产芯片的自动驾驶方案已同步应用于出口车型,确保技术与目标市场需求匹配。更关键的是,采埃孚在海外布局的200多个服务网点,能为出海车企提供本地化支持,解决售后与运维痛点。
![]()
技术兼容性是车企出海的核心难点,底盘2.0系统可兼容燃油、电动等全动力类型,线控技术能满足不同地区安全标准,而“中国研发、全球适配”的模式,能大幅提升车企出海效率,降低技术落地成本。
在这届创新日上,采埃孚带来了全新的底盘系统升级与线控技术的落地。
“底盘2.0是革命性产品 —— 电动车静音化让底盘噪音问题更突出,自动驾驶对稳定性要求也更高。我们用单一域控制器统一控制制动、转向、减振、悬架,既能解决过弯、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问题,又能提升驾驶质量。” 采埃孚集团董事霍得曼博士详细解读技术优势,“更重要的是,采埃孚是唯一同时拥有转向、制动、悬架三大维度控制器的企业,这是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技术壁垒。”
![]()
线控技术的量产进程则有了明确时间节点。“第二代线控转向技术成本、复杂度大幅降低,计划1-2年内在欧洲实现主流车型大批量搭载;线控制动已接到中国客户的一些问询,预计2026年下半年至2027年初正式上市。” 霍得曼博士公布具体规划,“针对美国市场需求特点,我们会采用‘前轮传统 IBC + 后轮干式制动’的混合模式,平衡性能与市场需求。”
面对多变的市场格局,采埃孚将 “中国引领的全球协同” 作为核心战略,通过与中国车企 “同频创新”,巩固在华优势并辐射全球。
具体而言,采埃孚正推进 “三同步” 计划:新技术与中国车企同步研发、新产品与中国市场同步首发、供应链与中国生态同步升级。
在合作落地层面,其与富士康合资成立的底盘模块公司前景广阔,扩大了采埃孚在全球,尤其是亚洲的业务布局。武汉安全气囊基地作为采埃孚在亚太区最大的安全气囊生产基地,进一步贴近本土市场。
在技术协同上,采埃孚计划开放更多技术接口,与中国车企联合开发智能驾驶场景解决方案,将中国市场的创新需求转化为全球适用的技术成果。
从百年前为齐柏林飞艇提供传动技术,到如今成为中国汽车智能化转型的 “技术合伙人”,采埃孚在华44年的本土化积累,不仅让它在车市 “内卷” 中站稳脚跟。这种 “深耕本土、辐射全球” 的战略,或将成为跨国零部件企业在新汽车时代的生存与发展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