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4月9日报道 说到防撞梁,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起因还是一些人拆了自己或者别人的车,然后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啊这个铁皮的防撞梁不行啊,哦那个铝合金的防撞梁好高级的样子。车上的前后防撞梁倒底能干啥?是不是越硬越好?铝合金的是不是最高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问题。
注:本文谈到的防撞梁指的保险杠的内杠,也就是所谓杠铁(当然不一定为钢制),其他强化件(比如车门防撞梁)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在现在的被动车身安全结构设计中,会有多重支撑-吸能(溃缩)结构,总体来说就是,各个车身部件都有自己的使命,为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服务,在这个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碰撞损失就更好了。
在最为关键的前车身,依次有外杠(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塑料保险杠),防撞梁,纵梁,防火墙以及后面的笼型车架。
防撞梁有多强?
一般应对20公里时速的碰撞,别想多了
防撞梁在初级试验中,主要应对一些低速碰撞——绝对不是某些人认为的可以救命——根据国标,如果要保险杠不发生形变,它们满足的碰撞速度是8公里/小时(根据角度不同试验时速度为4公里/小时和2.5公里/小时)!而防撞梁通常的设计标准也只是应付20公里的时速碰撞(根据企业标准不同会有一定差异)。
而在高速碰撞下,防撞梁的强度需要和车身整体相匹配,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说的问题。
相关链接:
防撞梁越硬越好?
作为被动安全的一部分,满足整体设计
看清楚防撞梁的定位就知道它应该怎么样了,它一方面起到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合理传递多余碰撞能量。某种程度上,防撞梁就是个消耗品,依靠它的牺牲来保全其他部件(相比之下车门防撞梁就没有妥协的余地,一定要顶住才行)。
防撞梁在高速碰撞下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合理把能量尽可能让左右两侧的纵梁和车身均衡承担,所以它的设计也是很有讲究的。
合理的硬度是防撞梁最需要的(这一点也适用于防撞梁的吸能盒及前纵梁的溃缩机构)。如果防撞梁过软,则无法对水箱散热器等机舱内部件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防撞梁过硬,有可能导致纵梁过量形变,会对后期修理带来诸多不便——毕竟除开少数铝合金车身车型之外,前纵梁都无法直接更换,这东西轻度形变才能钣金,较大变形只能强行切割换新的焊接上,与原厂的强度有一定差别。
铝合金就高级?
没有的事情,看上去高级而已
至于铝合金或者其他材质的问题,其实和悬架的部件一样,只要达到同样的物理效果,防撞梁材料并无太大影响——就好比你吃鸡肉还是鸡蛋,只要吸收的蛋白质相当,其他也只是口感的差别罢了。
结语:一部合格的现代汽车,它的主被动安全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防撞梁只是其中的一环,它既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也不能喧宾夺主,过于夸大作用——就跟很多事故乘员舱严重变形都还在纠结气囊有没有打开一样,没有实质意义。
看看标准的车身结构设计是如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