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山河巨变,千万个“余村”涌现。当陈旧老屋变身“共益社区”,山水间的幸福画卷,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大路村,有一片会“呼吸”的稻田。千亩金黄,的土地上见证了两代奋斗者二十余载的光阴流转,也见证了当地农行书写“两山”
理念的实践答卷。
“金融活水”让乡村有了后盾
一组数据记录着大路村的成功:2024年,“呱呱叫欢乐农场”为村集体带来156.8万元经营性收入,由其引燃的乡村文旅经济,去年为周边民宿群带来了超过380万元的流水。
在农场里的“农创客创富中心”,“90后”大路村党支部书记王陈峰迎来了一位客人。农行杭州东关支行负责人牛琳玉带来了一笔100万元的“乡村振兴带头人信用贷款”。这笔贷款无需任何抵押,让创业者可以“轻装上阵”。
![]()
农行工作人员正在为村民做金融知识普及(徐雨杉 摄)
这笔即将落地的资金,将用于大路村农产品统一包装和销售,预计能带动50余户农户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以上。
“针对旅游淡季客流量少的问题,我计划发展养老产业,让游客能在大路村长期‘安家’,需要农行的支持。”王陈峰说。这位年轻书记的眼中,既有金灿灿的当下,也有两代人用汗水、抉择与梦想,在绿水青山间写下的滚烫的故事。
一个决心
从“补丁田”变成了“希望田”
时光倒流二十几年,在王陈峰的童年回忆里,当时的村民只把承包到户的田地当作“口粮田”,求的是一家温饱,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村庄的内部,也同样被“泥泞”包围。王陈峰家开着村里的小卖部,他回忆道,“那时候,村里还没有垃圾桶的概念。”让人难堪的是,小卖部旁的那条小水沟,在一些村民眼中,就是露天厕所。
当时的村委会主任罗铁其眼里,村子分散凌乱的土地困住了生产力,青壮年如候鸟般离巢外出,土地抛荒严重。“农机具在这些田埂面前,就是一堆废铁。”
转变的契机源于外出考察时带来的震撼,罗铁其和时任村书记查正文亲眼见证了农业机械化的力量。他们开始了艰难的“破埂”之旅,2008年,村里向300多户农户正式下发《土地集中管理耕作》方案。
一份坚守
以“农旅笔”书写“共富经”
就在罗铁其为土地奔波时,查正文在攻克另一座堡垒。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大路村开始整治村庄人居环境。
“先要有绿水青山,才能有金山银山。”他们下定决心要洗净村庄脸庞,雇请本地村民负责清扫,地面上的垃圾第一次迎来了专人管理。紧接着,一座座污水池被建立起来,上百座露天茅厕被一举拆除,村庄告别了那尴尬的气味。
所有的坚守,在2009年的秋天得到了回响。当连片的“甬优”系列水稻迎来丰收,亩产相比以往猛增两百斤,近八百亩土地第一次呈现出无垠的金色波浪。
“那个景色,焕然一新!在公路边就是一条靓丽的风景线!”罗铁其的语气里,至今洋溢着当年的激动。
2014年,一个名为“富春民居”的改造项目得以落地推行。村里请来设计师,将家家户户统一“打扮”为简洁明亮的白墙黑瓦。白墙黑瓦的新民宿给村庄带来了更多客人。最忙的时候,村里的文化员一个下午就接待了近600人的考察团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稻田里打卡,村两委果断决策,依托粮油功能区和3A级景区村庄的底蕴,打造田园综合体。2017年,彩虹桥、长廊等景观落成,“呱呱叫欢乐农场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村庄环境的改善与农旅融合的前景,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牵引着产业回流与人才回归。
村民徐光明早年在大路村所处的“中国制笔之乡”分水镇经营自己的工厂,家乡新貌让一种“是时候回去了”的念头强烈地攫住了他。
他将制笔厂迁回村里,而他的妻子王金囡,决心打造一家名为“石里山云”的民宿,这是一个家庭决定将未来扎根于故土的情怀。
当徐光明想引入自动化设备对制笔厂进行环保升级时,轻资产、缺抵押的现实让他犯了难。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抵押物,农行杭州分行创新地看向了他的“电费数据”。日夜不停的生产痕迹,成了衡量企业真实经营活力的报表。仅24小时,一笔100万元的“制笔贷”迅速到位。此外,一笔50万元的“惠农e贷”也被申请下来用于民宿配套设施建设。
这笔钱,让他的工厂更绿色,也让他的民宿更完善。如今,徐光明的产业构成了大路村新经济的缩影:他的制笔生意是带动村民就业的“好产业”,而“石里山云”民宿则是融入美丽乡村的“好风景”。
截至目前,当地桐庐农行已经为大路村建立了60余户农户信用档案,不管是乡亲们搞民宿建设、做民宿装修,还是发展特色种植,都能快速拿到资金,不用再为“钱”的事耽误好时机。
大路村的故事,是一片稻浪的成长史,更是一曲两代奋斗者的田园牧歌。山乡巨变的关键,藏在敢于突破的勇气里,藏在对土地的深情里,藏在代代相传的坚守里,也藏在那悄然浸润、赋能未来的金融活水与时代合力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