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红绿相融”打造“和美旋窝”

0
分享至

“红绿相融”打造“和美旋窝”甘肃省定西市岷县麻子川镇旋窝村是一个闪耀着红色光辉的村落。1935年9月17日傍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随红一方面军到达旋窝村,在了解到旋窝村是一个回民村后,立即制定了《回民地区守则》,赢得了当地回族群众的信任和拥戴。

如今,红军住过的木屋老宅已随时间消散,但伟大的长征精神早已融入旋窝村人的血液中。如今,旋窝村立足村庄实际,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借助毛泽东长征旋窝旧居、旋窝草原自然风光等红色生态元素,紧跟全镇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全方位擦亮红色生态旅游与和美乡村亮丽品牌。

01

让红色氛围更“浓”,

让基础设施更“硬”

“1935年9月18日,毛主席在沙子贵家接见了丁振邦阿訇,几人畅谈到深夜,临别时互赠礼物……”65岁的旋窝村村民张盼寿站在修缮一新的毛泽东长征旋窝旧居前,一边讲着革命时代的动人往事,一边感慨不已。作为土生土长的旋窝村人,他亲眼见证了这片红色热土的沧桑巨变:“以前我们村墙体破败,地面泥泞。如今经过精心修复,里面陈列着毛主席与阿訇的雕像,每天看到这些雕像,都能重温那段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故事。”

这段珍贵的红色记忆,正是旋窝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旋窝村近年来大力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和红色文化挖掘工作。村党支部书记介绍:“我们按照‘点、线、面、景’的总体规划,既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也要让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夜幕降临时,旋窝村6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路边栽种的紫槐、金叶榆、垂柳在灯影婆娑中摇曳生姿。如今的旋窝村,实施了一系列提升工程,处处焕发着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修建垂钓园1处、改造提升党建主题广场1处、新建文化舞台1座、安装室外全彩LED屏1个,还原18处“长征精神”相关场景。

为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村里新建旅游公厕2座、改造道路护栏1681米、完成风貌改造9860平方米、茅草屋顶改造815平方米。

立足革命老区的红色底蕴和生态资源,旋窝村按照“景村融合”的发展思路,精心绘就发展蓝图。村里科学编制规划,确立了“红色教育、观光体验、网红打卡、休闲度假”四位一体的发展定位。以红色旅游环线为主轴,旋窝村依托毛泽东长征旋窝旧居,打造了信仰之门、红军桥、红军树、党建记忆长廊、红军长征广场等系列红色景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红色教育体验线路。

从破旧村落蜕变成红色旅游示范村,旋窝村的变迁正是老区振兴的生动写照。

“变化真是太大了!”村民赵鲜花欣喜地说,“我们告别了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户户用上了自来水,道路宽敞明亮,学生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多了。”

在这里,红色记忆被精心守护,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旅游旺季时,每日游客量达500余人次,既传播了红色文化,又带动了村民增收。

02

让增收渠道更“广”,

让集体经济更“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红色热土旋窝村,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成群的牛羊在山坡悠闲觅食,千亩中药材基地飘来阵阵药香,新建的垂钓园迎来八方游客……这个曾经普通的村庄,如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答卷:全村养殖牛羊2000多头,种植中药材1500余亩,输转劳务380余人,农户年均收入突破5万元。


旋窝村依托丰富的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产业。图为旋窝草原夏日美景。

“这些年,牛羊养殖、中药材种植和劳务输转是我们村的三大增收支柱。”旋窝村驻村第一书记崔选鸿介绍,“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我们的产业根基越扎越牢,群众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金秋时节,走进旋窝村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绿色种植基地,处处是群众忙碌的身影。他们弯腰采挖着承载希望的药材,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香。

作为红军长征途经地,旋窝村人延续着革命年代那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生态种植与道地药材发展紧密结合。“我们坚持‘道地、绿色、生态’的标准,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中药材产业。”崔选鸿说。今年,全村种植中药材1500亩,其中当归500亩、黄芪760亩、党参240亩,亩均增收达1万元。通过构建产销对接机制和产学研合作平台,旋窝村成功提升了中药材产品的市场化水平,形成了“龙头带动、配套跟进、全产业链发展”的集群式格局。

为拓宽当地群众增收渠道,旋窝村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还通过劳务输转促进村民就业。2025年,全村劳务输转174人,其中省外务工17人,省内务工157人。

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激发了村民自主创业的热情,目前,旋窝村村有72户303人通过开办餐饮店实现创业就业,足迹遍布陇南、舟曲、礼县等地,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近年来,旋窝村在探索乡村振兴的路上认识到,以“业”兴村才能夯实共富根基。为此,该村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探索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路径,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村里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整合资源要素,探索发展“项目带动型”“产业带动型”等多元化集体经济。

“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积极推行‘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进产业项目落地。”旋窝村党支部书记孙拉黑曼介绍,2022年,村里争取项目资金,盘活闲置河滩地,修建垂钓园并通过出租方式运营,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近10万元收益。除了垂钓园项目,村里还投资95万元入股岷县浩丰养殖合作社,每年可获得5%的分红,为村集体增收4.75万元。

旋窝村通过多措并举、多轮驱动的方式,不断拓宽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渠道。今年,村里预计光伏分红收入10万元,商铺出租收益0.46万元,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入股县文旅投分红5万元。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20万元。

崔选鸿信心满满地说:“从产业单一到多元发展,从分散经营到规模运作,我们正在探索一条具有老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03

让村庄面貌更“靓”,

让管理服务更“优”

行走在今日的旋窝村,硬化道路干净整洁,农家院落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木扶疏。傍晚时分,村民雷马忠正和几名邻居沿着村道散步。提起如今的生活,雷马忠不由地感慨道:“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地里农活干完后,还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晚上吃完饭出来,转一会儿,看到家家门前都种着花,心情也特别好。”这惬意的生活场景,正是旋窝村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后,建立起长效维护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生动缩影。

环境变美了,如何保持?旋窝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了“一三五集中打扫、二四六巩固提升”的长效管护机制。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2025年以来,全村累计清运垃圾40余车,投入人力超1000人次,清理各类垃圾60余吨,整治河道沟渠6处,村里先后荣获全市“美丽庭院”示范村和全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称号。

在旋窝村,有效的治理一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旋窝村创新推行《一约三会两榜一积分》群众自治模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通过开展“邻里互助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志愿服务,评选表彰“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依托“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开展积分兑换,用“小积分”撬动了“大治理”,文明新风吹遍乡野。

在不断完善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旋窝村还将治安防控工作作为重点,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在主干道安装监控设施,以科技力量守护乡村平安,赋能经济发展。同时,为打造稳定安宁、邻里和睦、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旋窝村主动作为,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调解成功率达100%,切实提升了村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对于村里的变化,孙拉黑曼深有感触:“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我们形成了由党员、村组干部及群众代表为主的包抓责任机制,让党员群众成为矛盾纠纷的协调员,使村民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全过程,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美好、更宜居。”

如今,一幅“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徐徐展开。旋窝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老区人民继往开来、建设家园的坚定决心,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供稿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农业农村局)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21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乡村振兴 incentive-icons
中国乡村振兴
由《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负责运营
12527文章数 159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