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2024年11月16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血液肿瘤姑息治疗暨药物性肝损伤研讨会”在重庆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姝教授以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姚荣欣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此次研讨会不仅聚焦药物性肝损伤的诊疗规范和研究突破,还围绕病例深入探讨如何将前沿理论应用于临床,推动血液肿瘤领域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进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负担,创造更多的健康福祉。
主席致辞
会议伊始,马军教授、陈姝教授和姚荣欣教授致开场辞。专家们表示,肿瘤治疗已经从以传统的放化疗和手术为主的治疗模式,逐步转向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式,每一次的治疗突破都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获益。然而,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药物性肝损伤等治疗相关并发症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化疗、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中。目前,临床对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视程度仍有不足,严重的肝损伤不仅会延误治疗,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保肝药物的研究和创新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帮助肿瘤患者延长生命,甚至实现更高的临床治愈率,是医学共同的目标。
马军教授开场致辞
陈姝教授开场致辞
姚荣欣教授开场致辞
百家争鸣
主题报告环节,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李云龙教授的主持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曾瀚庆教授深度解读了CSCO《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诊疗指南2024》的内容要点。
药物性肝损伤缺乏特异性诊断生物标志物,其诊断是排除性诊断,通常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清生化学、影像学和组织学等结果。既往暴露曾导致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3级以下肝损伤而后续又需要使用该药物、需接受包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联合抗肿瘤治疗方案、伴随基础肝病(尤其是肝功能严重受损的肝硬化)等肿瘤患者需要重点筛查和监测。针对肝损伤,除及时停用或减少可疑抗肿瘤药剂量外,选择异甘草酸镁等保肝药物进行治疗也是重要的措施。
李云龙教授主持现场
曾瀚庆教授作主题报告
随后,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谭竞教授的主持下,四川省肿瘤医院任苑蓉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红春教授、河北省中医院郭娜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薇教授、重庆市中医院汪宇宏教授围绕讲题进行了讨论。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的患者,在使用乙肝再激活高风险药物B细胞耗竭剂时,需要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而新型靶向药物如BTK抑制剂是否会引起乙肝病毒再激活,仍需进一步观察。免疫治疗相关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建议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若存在全身多系统的免疫性损害,建议尽早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谭竞教授主持现场
任苑蓉教授讨论发言
罗红春教授讨论发言
郭娜教授讨论发言
李薇教授讨论发言
汪宇宏教授讨论发言
在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张立明教授的主持下,陕西省人民医院王海鹏教授以“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异甘草酸镁治疗新型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的有效性研究”为题展开了阐述。免疫药物及其联合方案相关肝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以降低肝损伤的发生率。异甘草酸镁属于抗炎类保肝药物,具有类激素样作用。一项真实世界研究(GM-DILI-002研究)探索了异甘草酸镁治疗新型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的疗效,结果显示,相较于支持治疗组,异甘草酸镁组出院前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复常率、肝功能正常的患者比例更高。不仅如此,在降低转氨酶、恢复肝功能方面,以异甘草酸镁为基础的联合保肝方案疗效优于支持治疗联合方案,异甘草酸镁联合激素优于其他激素联合保肝方案。
张立明教授主持现场
王海鹏教授作主题报告
随后,在重庆市人民医院徐诣芝教授的主持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罗章琴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周柰岑教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江健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小磊教授围绕讲题进行了讨论。血液科的用药相对复杂,不仅需要考虑抗肿瘤药物,还要应对整个治疗过程抗感染药物(例如真菌感染)带来的肝损伤问题。此外,免疫抑制剂和移植相关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加重肝损伤。虽然药物性肝损伤等并发症的处理可以通过会诊解决,但肿瘤科医生除专注抗肿瘤治疗外,同样需要具备处理这些不良事件的能力。随着医保政策的调整,AST或ALT大于120U/L的患者使用异甘草酸镁可以报销,这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经济负担。
徐诣芝教授主持现场
罗章琴教授讨论发言
周柰岑教授讨论发言
江健教授讨论发言
王小磊教授讨论发言
例鉴新知
病例汇报环节,在广元市中心医院于婷教授的主持下,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周光全教授分享了一例1例伴肝功能损害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经验。由于入院时患者的肝功能异常且处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在控制病毒感染、保肝后,给予了免疫化疗、BTK抑制剂抗肿瘤治疗,患者的转氨酶水平升高,提示药物性肝损伤。通过联合使用异甘草酸镁等保肝药物及抗乙肝病毒治疗,并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确保在安全范围内进行抗肿瘤治疗,最终,患者的肿瘤不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乙肝病毒DNA也维持在检测下限以下,肝功能恢复。
于婷教授主持现场
周光全教授作病例汇报
随后,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翟欣辉教授的主持下,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德鸿教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邓天霞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颜新宇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重灵教授围绕病例进行了讨论。乙肝病毒感染在淋巴瘤、白血病和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中较为常见,在病毒复制活跃时临床通常会先进行抗病毒治疗,待病毒拷贝量下降、转氨酶水平恢复到安全范围后,再进行积极的抗肿瘤治疗。当前,保肝药物种类繁多,异甘草酸镁具有良好的降酶效果,使得临床医生在血液病治疗中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管理更加得心应手。
翟欣辉教授主持现场
黄德鸿教授讨论发言
邓天霞教授讨论发言
颜新宇教授讨论发言
胡重灵教授讨论发言
在陈姝教授的主持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印印教授分享了一例复发/难治原发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病例。该患者接受化疗及靶向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类高度侵袭性肿瘤,临床少见,相较于其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较差。对于复发难治性病例,传统化疗药物的疗效有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AR-T细胞治疗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陈姝教授主持现场
彭印印教授作病例汇报
随后,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李佳丽教授的主持下,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超雨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梨教授、西安高新医院刘小五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王雪纯教授围绕病例进行了讨论。PCNSL的治疗难度较大,但在引入新药和CAR-T细胞治疗后,通过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患者的预后得到大幅改善。就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序贯CAR-T细胞治疗而言,一般于+3天或+4天开始回输CAR-T细胞,具体回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李佳丽教授主持现场
王超雨教授讨论发言
杨梨教授讨论发言
刘小五教授讨论发言
王雪纯教授讨论发言
会议总结
最后,陈姝教授、姚荣欣教授总结到,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涵盖了指南解读、真实世界数据分析以及多种疾病的病例分享。这种跨学科的学术碰撞不仅拓宽了与会者的视野,也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发。通过此次交流,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处理原则有了更加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陈姝教授总结发言
姚荣欣教授总结发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