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列传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道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 旷达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出身小官僚世家,他的父亲曾在江南为官,他便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刘禹锡天资聪颖,从小接受儒学教导,怀抱积极入世的理想,尤其喜欢吟诗作对,曾经得到名家指点。十九岁前往洛阳、长安游学,很快凭借诗文在士林中获得很高的声誉。
三年后,刘禹锡与柳宗元同年高中进士,又在同一年通过吏部考核,获得做官的资格。两人因此结下深厚的情谊,后来又一起结识了韩愈,三个年轻人因为共同的爱好和志趣,情谊非同一般。
805年,唐顺宗继位,开始重用王叔文进行改革。王叔文与刘禹锡此前就有交情,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志向,甚至一度期待他成为未来的宰相,并寄予厚望。
刘禹锡得此知音,参政热情高涨,积极投身这场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当权的“永贞革新”,并与柳宗元一起成为其中的核心人物。最终,改革以唐顺宗退位、唐宪宗登基而宣告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朗州就是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在当时属于蛮夷之地,民风彪悍庸陋。三十四岁的刘禹锡到了朗州,甚至找不到一个人与他谈论诗词歌赋,更不用说谈得来的朋友了。被贬的日子虽然有些不得志,但刘禹锡生性乐观,常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的柳宗元以诗歌唱酬。
朗州自古属于楚地,当地人崇尚巫术,但凡修建祠庙,都喜欢击鼓跳舞,奏乐唱歌,而歌词都是本地俗语。
刘禹锡充分发挥文学才华参与其中,仿照骚体的创作风格,写作新辞教巫师演唱,渐渐传遍民间,以至于后来整个武陵山区百姓们所唱之歌,大部分都是刘禹锡的作品。
815年,被贬十年之久的刘禹锡,终于在一些京城官员的斡(wò)旋下,与柳宗元一起被唐宪宗召回京城长安。多年不见的老友久别重逢,刘禹锡难掩激动的心情赋诗一首,诗中有“玄都观(guàn)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豪言,却被有心的政敌解读为狂妄不羁、不知感恩。
唐宪宗一怒之下,再次将刘禹锡贬出京城,而且安排到了更荒蛮的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当刺史。这时,刘禹锡的好友纷纷上书求情,这才被重新安排到稍微好点的地方。
几年后,刘禹锡调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因为屡次被贬,就连品阶比他低的地方官都敢欺负他。他刚抵达和州,就被当地知县来了个下马威。
按制度,刘禹锡应该住在官府标配的住宅,知县却安排他住在远离市区的城南。刘禹锡第二天便在屋门上贴出一幅字,抒发了每日望江看海的惬意心情。知县恼羞成怒,又让他搬到更偏僻的城北,屋里简陋得只留有一张床、一张桌椅。第二年春天,刘禹锡看见满园春色,顿感怡然自得。
于是,在这间狭小逼仄(zè)的房间里,刘禹锡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此时的刘禹锡安之若素,宠辱不惊,比年轻时多了几分从容淡定。
826年,在不欣赏刘禹锡的唐宪宗去世几年之后,刘禹锡也已经被贬二十二年,终于得以从和州刺史的任上调回洛阳。他走到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遇见同样被贬官的白居易,白居易在宴席上对刘禹锡的际遇表达了同情,刘禹锡赋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回应,表现出了豁达的胸襟,成为千古名句。
第二年,刘禹锡被召回长安。当年离京时还是抱负满满的热血青年,如今归来却已两鬓(bìn)斑白,唯一不变的,还是那份乐观旷达的精神。
眼见当年的政敌早已不在人世,在位的皇帝也换了几任,刘禹锡豪迈地写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壮语,表达了始终不屈的意志。
此后,刘禹锡历任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刺史以及在京各种闲职,最后定居洛阳,醉心于诗词歌赋,尤其喜欢与白居易和诗。此间,刘禹锡留下了“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名句。
刘禹锡在去世前专门写下了《子刘子自传》,他不夸耀文学成就,不为坎坷人生悲鸣,而是为王叔文倾情辩护,为革新事业振臂高呼。“永贞革新”历经百余天,刘禹锡却选择用一生来坚守。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九册《新唐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