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小 杰
Ma Xiao Jie
西南政法大学艺术学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文联“文质兼美”优秀基层书法家、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重庆市第14届、第15届“五个一工程”奖、重庆市“艺术奖”获得者。书法曾获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全国首届高校教师书法展评十佳,入展“批评展”、“盛世中国展”、“扶贫展”,“伟业展”等。
习 书 撷 要
文 | 马小杰
我大学本科就读美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时,主攻方向是中国画技法。偶然机会,喜欢上了书法,我的习书征程从贾书晟、张鸿宾先生编撰的《中国书法通解——甲骨文》开始迈步,而后便在蜿蜒曲折的翰墨道途上不断跋涉探行,时光荏苒,岁月倥偬,迄今已近20个春秋。学习书法应当遵守循序渐进之规律,掌握用笔与结字等核心要义,方取事半功倍之效。个人勤奋、正确方法与名师指引为确保书艺取得显著成效,尤为重要。
首先,个人勤奋是研习书法取得突出成绩之基础。中国书法讲究“少林功夫”式的技法磨砺,习书者必须夯实基本功,具备“铁杵磨成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加上“池水尽墨”“退笔成冢”的勤学苦练,方能技法娴熟、百炼成钢。张海先生称当今为“尚技”时代并言:“书法技能训练学无止境,书法什么时候是终点?哪天不再吃饭就是终点。“佛舍利”乃佛祖圆寂,肉身火化后所弥留之生化物,佛陀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修炼,吃素食、饮山泉,方得非凡人之所能有之,书法之理释然,若要修得正果,需铭心笃志,方获翰墨“舍利”。
我的习书体会深刻,概括为“三定”(定目标、定时书、定量写)与“三心”(拟古细心、用功恒心、为人虚心)。徐利明先生把书法比喻为青花瓷,其洁白胎体与鲜艳青花犹如书法之线条与墨韵,其生动与神采需要技法锤炼至精致娴熟方能达到。斗转星移,瓷器褪去表面光鲜形成“哑光”,披裹厚重包浆,它记录下其岁月积累与世态沧桑,成为瓷器宝贵艺术价值所在。文字学、文学和美学等为书法技法灵魂与营养支撑,是书法之包浆,它所赋予之丰富内涵,令人咀嚼玩味、心驰神往。
其次,学习书法,理应解决“如何书写”并确保事半功倍之“有效书写”。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有言:“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学书首要“有古无今”与“有帖无我”,方能达到“与古人合”而入帖。习书当“根植传统”,以历代经典法书为本。重庆李文岗先生言之:“学书不临帖等于自杀,机械临帖会被他杀,书家只能在入帖和出帖之夹缝中求得一线生机”。
我认为研习经典碑帖,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第一,当通篇阅读文本,谙熟文意,并了解作品产生之由。黄惇先生讲到:“伟大书法作品,其背后还站着一位伟大的人,这就是所谓之字如其人”。熟读文本,不但可以领略古代佳作之文辞飞扬,更能加强记忆碑帖字形特点与篇章结构。若能背诵全文,则乃背临之必需,尤其难能可贵。书法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书家当以弘扬正确书写汉字为己任。
对历代碑帖而言,汉字历经五千年沧桑,在其繁复之嬗变过程中,字形千姿百态与缺乏规范,或异化,或隶变、或简化,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庞杂的汉字体系,对中国汉字之音、形、义的熟知与正确把握,对于书法研习尤显举足轻重。习书者不但需要培养古文字兴趣,在探寻汉字源头上,需要狠下苦功夫而砥砺奋进。第二,精读法帖,临摹善悟。孙过庭《书谱》有言,临帖当“察之尚精”与 “拟之贵似”。
习书者“读帖”,旨在既培养细微、敏锐之观察力,并揣摩原帖之笔法,动态认识原碑线条形态。梁巘《学书论》中曰:“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对碑版而言,尚需“透过刀锋见笔锋”。第三,习书之“察”与“ 拟”,可循原碑文字的基本点画始、而后偏旁、接着单字、再通篇章法,最后把握整体风格。再者,有意识去拆散汉字,归纳与积累原帖之偏旁部首,乃学书“出帖”之重要法门。
东汉许慎苦心积虑编纂《说文解字》,建立540个偏旁部首而统领9353个汉字,成为后世叩开篆书大门之金钥匙,可谓功不可没。不难看出,常用汉字中,有些偏旁部首使用频率较高,习书时当加强重点记忆,以取得举一反三之效。我将汉字28个高频率偏旁,编撰成七言顺口溜,“草木丝火金水走,女人点心刀口手,弓矢戈锥欠文斗,山月方言虫棉右”,不知能否助书友一臂之力。第四,基于技法层面,书法乃音乐般的时间艺术,与建筑般的空间形式完美结合之综合技艺。书法线条透射出的力量与神韵,有如生命律动而得以完美演绎,而笔法有助于书写出有张力之线条。赵孟頫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工”,其理自明。书法章法布局,包括一点一画、结字行气、全篇布白等诸多关系之“奇妙经营”。
明张绅于《书法通释》中曰:“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透过碑帖体会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融合,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加之字中之布白、字间之布白与行篇之布白,使之疏密变化,和谐统一,营造出“无意于佳乃佳”之美感。第五,学习古代法帖,经过弥久训练,此时书写容易产生惯性表达,展现出与传统风格非常接近的效果。研习古代法帖,单学一个法帖,即便异常精准“有他而无我”也是不够的,对于书家而言,至少撷取两类不同法帖之营养,甚至“广取博收”,方能融会贯通,达到“与古人离”而出帖。
习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学古而不泥古”,不受古代传统风格的羁绊,断不能将古人的东西,原封未动地照搬照抄,而应大胆变化出新,从笔墨章法之中悟出笔法奥理,书家如果能在点画、偏旁、结构之上进行大胆放大或者夸张某一方面,并注意整体协调,力求在合理的范畴内书写出较为完美的作品,最终便形成相对稳定笔法和结构特征,让书法风格得以完美统一,历经跨越,最终走出一条自己的出路,形成有别于他人之书写风貌。
再者,名师指路与高人开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何一门经典技艺的发展皆离不开传承,都是老师口传手授给学生的结果,中国书法艺术慨莫能外,跨越千年,历久弥新。研习书法,如若离开名师指点,习书之路将愈发曲折与漫长,甚至会迷失其中,不知所踪。各种书法机缘,我有幸结识了多位尊师、名家,他们若黑夜中闪耀灯塔,为我照明茫茫前路,让我学习书法之方向与目标愈发明晰。
其中,对我帮助和影响最大者有三位:其一,中国美院吕金柱先生,在其诚挚建议之下,我最终放弃了多年研习的甲骨文,而将秦、唐、清三代小篆作为主攻书体,并参予全国各种展赛,有幸取得了一定成效,包括兰亭奖、全国展和“批评展”等,对我而言,对小篆无可名状之“喜于斯”,便成为我“朝于斯,夕于斯”不二之由。其二,重庆戴文先生,在其引导之下,我对篆书笔法结构、章法形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如何体现书写性与突出可视性,戴先生为我指点迷津,收效显著。其三,北京李刚田先生,其作为当代书坛名家、前辈,不但书法、篆刻、理论诸方面成绩斐然,而且朴实无华、平易近人、德艺双馨,具有崇高的社会影响力,是时代“修养丰、品德高、为人正”之楷模。多年来,先生在从德、尚艺、著文等诸方面,常对我循循善诱、谆谆教导,鼓励与鞭策我在艺术上向更远、更高、更大目标迈进。
汇海居
书法艺术清淡如茶,温润似玉,香醇若酒,其魅力无限,令人魂牵梦绕,它不但给我的生活带来丰富体会、深厚感悟,并逐渐渗透进我的人生之中。习书路遥坎坷曲折,求索途中冷暖甘苦,我的未来书法之路,当如履薄冰,崇效古志,书艺精神之承继,应勤修自性,达至高远,方能在表述于笔尖之际显大自在而不愈矩。有道是:于世沧海一粟,不论此身轻重,踽踽前行。既已善始,但期善终。
师造化
空谷幽兰
马到成功
云在花间
怀瑾握瑜
锲而不舍
言为心声
乐由静生
中威时代
笃礼崇义
抱淑守真
大业龙腾
融通四海
积学储宝
谨言慎行
家和万事兴
主 编
猪大人
出 品
黔艺空间
来 源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通 讯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支 持
雅昌艺术网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腾讯新闻 阿里文娱 360浏览器 UC浏览器 惠头条 书艺时空
黔艺空间由中国美术学院学生联合创办,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集艺术名家工作室、书画图文装帧设计、艺术教育、艺考动态、高校艺术交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文房四宝、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多个文化产业为一体。黔艺空间艺术平台运营内容主要为网络线上媒体宣传与推广,包括艺考动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高校艺术交流、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为广大艺术家提供高品质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