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星期二)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科学证实:多学一门语言,大脑老得慢
最新一项覆盖8.6万人的大规模研究实锤:会讲多门语言,真的能让大脑老得慢。
这篇发表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的论文指出:掌握两门及以上语言的人,出现“加速衰老”迹象的风险,比单语者直接减半。说得越多,效果越好——每多会一种语言,就像给大脑多穿一件“防护服”。
过去这类研究总被诟病样本小、方法糙,但这次的研究来自欧洲27个国家、数万名51至90岁健康参与者的的数据,结论相当硬核。英国雷丁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评价,这可能是该领域“最具决定性的证据之一”,有望推动整个研究方向转变。
研究团队来自智利阿道夫·伊巴涅斯大学,他们创新性地引入“生物行为年龄差距”概念来评估衰老速度。他们发现,与仅说一种语言的人相比,多语言者的大脑状态明显更“年轻”。而且这个效果是累加的:每多掌握一门外语,抗衰老效果就叠一层。
美国奥本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指出,这个结论排除了财富、移民身份等干扰因素,更纯粹地证明了“语言本身”对大脑的保护作用。说白了,学外语这事儿,真能帮你“冻龄”大脑。
研究人员也呼吁,希望这项发现能推动教育体系更重视语言学习——这不只是多门技能,更是为几十年后的大脑健康做长期投资。
所以,别再把学外语当成学生时代的任务了。它是你未来大脑的“青春储蓄罐”,现在开始,往里面投点时间,稳赚不赔。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为什么变色龙能一眼看天,一眼看地?科学家找到了答案
变色龙的眼睛,绝对是动物界的黑科技。别的动物眼睛转个角度都得扭头,变色龙却能淡定地当个“斜眼大师”——左眼望天,右眼盯地,同时进行,互不干扰。这种神技能让它们拥有接近360度的无死角视野,堪称自带全景监控。
那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秘密就藏在眼睛里那根“电话线”。
科学家通过CT扫描发现,变色龙连接眼睛和大脑的视神经,不像其他动物那样绷得笔直,而是像老式电话听筒的螺旋线一样,松松地盘着。这圈“神经线圈”就像一卷备用鱼线,给了眼球极大的旋转余地,想往哪儿转就往哪儿转,完全不用带动脑袋。
这个设计,可以说是把“节能”和“隐蔽”玩到了极致。捕食时,身体不动,只动眼球,猎物根本察觉不到危险逼近;躲避天敌时,也能眼观六路,不动声色地掌握全局。对比一下猫头鹰——为了盯个目标,得把整个大头拧过去,高下立判。
研究者在好几种亲缘关系很远的变色龙身上都找到了这个“神经线圈”。这说明,这项独门绝技不是某个品种的偶然变异,而是整个变色龙家族代代相传的看家本领。
所以,下次看到变色龙眼神迷离、双目各奔东西,别笑,那是在展示它演化了几千万年的顶级生存智慧。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降压药效果能“计算”了?新工具让高血压治疗告别“开盲盒”
一个能预测降压药效果的“神器”刚刚出炉——血压治疗疗效计算器。它背靠全球近500项临床试验、超10万人的海量数据,能直接算出某种方案大概能帮你降几个毫米汞柱的血压。
这可能是高血压治疗领域一个革命性的转折。核心思路就一条:从“看着办”到“照着算”。
知道为什么这很重要吗?数据说话:收缩压每降下1个毫米汞柱,心梗和脑梗的风险就随之降低2%。但现实是,面对几十种药、无数种组合,医生和患者基本都在“凭感觉”试药,效率极低。
传统起步方案(单一药物)效果有限,平均只能降8-9个毫米汞柱。而很多患者需要降15-30个毫米汞柱才能安全。更麻烦的是,血压读数本身也是时刻在变,波动幅度可能比药效还大,光靠测血压来判断疗效,非常不靠谱。
这款由澳大利亚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TGI)研发的计算器,直接把疗法按降压强度分成了“低、中、高”三档。思路非常前沿:先定目标,再配方案。
它彻底颠覆了过去“起步低、加量慢、测了再看”的老套路。新逻辑是:你需要降多少?好,那我们直接一步到位,给你配上对应强度的方案,尽快执行。
高血压影响着全球超13亿人,每年导致近千万死亡,是名副其实的“头号杀手”。然而,其控制率却低得可怜——不到两成。
局面如此严峻,哪怕只是把全球高血压控制率从现在的不到20%提升到50%,就能多拯救数百万条生命。这个新工具,或许就是我们撬动这个巨大改变的那个支点。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光化学变天:廉价锰取代稀有贵金属,效率还更高
驱动许多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用的是铂、铱、钌这类贵金属——稀有、昂贵还难开采。但最近,德国美因茨大学的一项研究可能彻底改变这个局面:他们开发出一种基于锰的光催化材料,性能强悍,价格还便宜。
锰在地壳中的储量是钌的10万倍以上,堪称“白菜价”。但过去科学家很少用它,因为锰配合物通常合成步骤繁琐,而且激发态寿命太短,刚被光激发就“熄火”了,根本来不及参与反应。
这次,研究团队设计的锰配合物一举突破两大瓶颈:
1、一步合成:直接用市售原料在溶液中混合,瞬间变成深紫色产物,简单得像兑墨水;
2、超长待机:激发态寿命高达190纳秒,比之前的锰、铁类配合物高出100倍,有足够时间完成电子传递。
这意味着什么?在光催化中,催化剂被光激发后,必须“活”得足够久,才能找到反应对象、传递电子。190纳秒听起来短,但在分子世界里,已经足够完成一场精准的“电子交接”。
研究团队不仅合成了它,还通过光谱学和理论计算验证了它的光反应能力——电子确实成功传递出去了。
这项成果最近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光化学走出“贵金属依赖”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未来,不管是制氢、有机合成还是环境催化,都有望用上这种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锰基材料。
科学有时候并不需要总找“高富帅”元素。换个思路,平凡金属也能成就非凡突破。(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