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星期三)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别小看细胞里那堵“墙”!它决定着作物能否抗病、高产、甚至咸水种稻
最新研究颠覆认知:你脚下那株静默的植物,正通过一套精密的通信系统实时交换信息。而这场对话的核心,竟是我们曾以为只是“一堵墙”的细胞壁。
![]()
过去,科学界认为细胞壁只是维持形态的被动结构。如今才发现,它是由纤维素和果胶等多糖构成的动态网络,堪称“植物互联网”。当病原体入侵,细胞壁碎片会立即发出警报,激活免疫防御。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团队已据此开发出新型免疫诱抗剂,用真菌提取物“训练”作物提前备战,减少农药依赖。
果胶的甲基化修饰如同编程代码,决定着细胞壁的软硬状态。德国蒂宾根大学研究发现,这种修饰变化会触发FERONIA受体,调控细胞发育。这解释了为何植物能在保持结构强度同时,实现精准的局部生长。
而FERONIA受体更是植物繁殖的“守门员”。北京大学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团队发现,通过干扰其信号通路,可突破远缘杂交壁垒。这意味着未来我们或许能培育出在盐碱地高产的水稻,让滩涂变良田。
随着我们逐步破译植物的密语,未来农业或将迎来革命:让作物自己告诉我们如何对抗疾病、适应恶劣环境,甚至设计理想株型。这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正从读懂细胞壁的第一条信息开始。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进化中的“神来之笔”:骨盆改造如何奠定人类文明基础
我们之所以能优雅地迈出双腿,要感谢祖先骨盆里发生的两次微小基因变异。最新研究揭示,正是这两个基因开关,重塑了我们的骨盆,让直立行走成为可能。
第一个基因变化让髂骨实现了90度翻转。这个位于骨盆上缘的骨骼,在人类身上呈现出独特的横向生长模式。第二个变化则推迟了软骨骨化的时间。这两者共同作用,造就了人类特有的碗状骨盆——这个支撑着我们上半身的“底座”。
![]()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这两个基因变化,让人类与黑猩猩和小鼠的发育过程有关键差异:人类的骨盆发育不仅方向不同,速度也更慢。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发育模式,让我们拥有了更适合直立行走的短宽型骨盆。
更妙的是,科学家发现这背后的机制像极了精密的基因调控工程。软骨基因在特定区域激活,实现横向扩展;骨化基因则延迟启动,给骨盆足够的发育时间。这种时空上的精准调控,完美诠释了“四两拨千斤”的进化智慧。
这项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还揭示了一个进化悖论:让我们能够直立行走的骨盆结构,同时也让我们更容易患上髋关节疾病。这或许就是进化的代价——用某些方面的脆弱,换取关键能力的突破。
更有意思的是,拓宽的骨盆可能还带来了意外收获:更宽敞的产道为大脑的后续进化创造了条件。或许,正是骨盆的这次改造,为后来的人类智力大爆发埋下了伏笔。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对付最棘手的癌症,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废物利用”的妙招
你知道吗?科学家们刚刚把基因组里最不受待见的“垃圾DNA”,变成了对抗癌症的致命武器。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那些占我们基因组近一半、长期被忽视的转座元件,竟然能成为治疗血癌的关键靶点。这项突破让整个癌症研究界为之振奋。
事情是这样的: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被称为ASXL1和EZH2的两个基因常常发生突变。这些突变让癌细胞疯狂增殖,而传统疗法对此束手无策——因为当基因完全不产生蛋白质时,药物就失去了攻击目标。
但转折点来了。研究人员发现,当这些基因突变时,占我们基因组近一半的转座元件——基因组中能够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也就是所谓的“垃圾DNA”——会突然变得异常活跃。这些DNA片段开始在细胞内到处“蹦跶”,把癌细胞的基因组搅得天翻地覆。
更妙的是,科学家找到了趁虚而入的方法。已经上市多年的PARP抑制剂,原本是用来阻断DNA修复的,现在被发现能完美利用这个漏洞。当转座元件上蹿下跳造成DNA损伤时,PARP抑制剂阻止了修复系统工作,让癌细胞在自造的混乱中走向灭亡。
最有力的证据是:当研究人员用药物让这些“垃圾DNA”安静下来时,PARP抑制剂就立刻失效了。这完美证明了疗效确实来自于对“垃圾DNA”的精准打击。
这项研究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但为血癌患者开辟了新路,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抗癌思路——与其强攻,不如利用敌人内部的混乱。想象一下,未来我们或许能用类似的策略,让更多癌症自乱阵脚。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颠覆认知:暗能量正在减弱,宇宙命运或将改写
宇宙加速器正在熄火?最新天文观测表明,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可能正在随时间减弱。这项发现直接挑战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宇宙学常数理论,也让整个物理学界为之震动。
来自国际暗能量巡天(DES)项目和暗能量光谱仪巡天(DESI)项目的最新数据显示,暗能量密度在过去数十亿年间下降了约10%。这一微小但关键的差异,让科学家开始重新思考宇宙的终极命运。
![]()
传统理论认为,暗能量是空间本身的固有属性,恒定不变。但多组独立观测数据——包括普朗克卫星和斯隆数字巡天(SDSS)项目的测量结果——共同指向了一个更惊人的可能性:暗能量正在演化。
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超轻轴子”粒子物理模型的新解释。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暗能量就像从山坡滚落的球,初期保持稳定,随后开始缓慢演化。这一模型比传统的常数模型更能吻合当前所有观测数据。
如果该理论成立,宇宙的未来图景将彻底改变:
- 宇宙膨胀速度将逐渐放缓
- 避免了“大撕裂”的极端结局
- 也不会发生“大收缩”
- 最终走向温和的“大冻结”
目前,科学界正通过DESI和即将上线的薇拉·鲁宾天文台(LSST)加紧验证这一假说。未来2-3年内,我们很可能获得决定性证据。(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