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解读:从十五五规划建议展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蓝图)
编者按: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推动全会精神走进青少年、更好入脑入心入魂,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工作,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中国少年报·未来网从即日起推出“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报道。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报道⑤
专家解读:从“十五五”规划建议展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蓝图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 谢青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关于未成年人相关的主要政策要点,涵盖教育、健康、网络保护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国家对青少年成长的高度关切与战略部署。”近日,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对相关政策部署进行深度解读,展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与教育新蓝图。
筑牢精神根基,夯实立德树人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在苑宁宁看来,这一部署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彰显了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青少年群体的战略关注。
苑宁宁指出,该部分规划建议内容契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期进行有效干预至关重要。从实践价值来看,一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红色基因传承强化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为青少年抵御错误思潮构建思想防线,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操作层面来看,苑宁宁建议要打造浸润式教育环境,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与实践活动,同步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养,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确保教育效果的持续性与全面性。
此外,“十五五”规划建议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出系列举措,包括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健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
苑宁宁指出,这一系列部署标志着我国教育治理模式从单一学段管理向全链条系统规划建议转变,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资源配置、制度保障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事业进入内涵式发展与结构性优化并举的新阶段。苑宁宁分析,其战略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立德树人工程与协同育人机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固本培元;二是通过资源统筹、扩优提质等举措,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夯实共同富裕人力资源根基提供制度保障。
苑宁宁强调,实践中需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育体系,建立对接人口流动趋势的教育资源动态调整机制,审慎试点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方案,推进基础教育标准化与特色化建设,同时完善特殊教育与专门教育支持保障体系,依托数字化手段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覆盖成长全周期,兜底特殊需求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发挥育儿补贴和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作用,有效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落实生育休假制度。”“实施早孕关爱行动、孕育和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深入开展托育服务补助示范试点,发展普惠托育和托幼一体化服务。”“完善……困境儿童等群体服务保障体系。”
“该部署系统性地将儿童早期发展置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生命全周期关怀的治理理念。”苑宁宁对记者表示,“十五五”规划建议从多个维度构建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网络,既包括困境儿童服务保障体系的完善,也涵盖生育养育支持、健康服务、托育体系建设等全周期关怀举措。
苑宁宁指出,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十五五”规划建议通过育儿补贴、税收抵扣等政策降低家庭养育成本,加强妇女和儿童健康服务,发展普惠托育与托幼一体化服务。这一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既直面低生育率挑战,又体现了人口发展从数量向质量的战略转型,在支持女性就业的同时,为儿童早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此外,在困境儿童保障方面,“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其纳入共同富裕宏观布局,通过制度化社会再分配与精准化公共服务,为因家庭功能缺失、经济贫困等陷入困境的儿童提供支持。
苑宁宁强调,这标志着我国儿童福利制度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深化转型,不仅能阻断困境代际循环,更能守护国家人力资源储备。实践中需进一步健全动态管理的困境儿童信息库,完善基本生活津贴制度,发展康复、教育、心理关爱等专业服务,明确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与国家监护兜底职责,推动多方力量参与。
随着数字时代的深入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同时也面临着网络沉迷、不良信息侵害等诸多新挑战。
记者注意到,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的新提法、新举措。并且明确提出“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对此,苑宁宁解读称,该部署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制度化安排,精准平衡文化产业创新活力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需求。在促进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新兴业态健康发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防范各类网络风险,其战略意义深远。一方面,这一举措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大局,有效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网络生态;另一方面,政策深度契合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为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这一政策安排契合了数字时代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和权益保障需求,其有效实施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在操作路径上,苑宁宁指出,需要建立完善的内容分类审核与提示机制,强化平台主体责任落实,推动技术防护措施创新,按照融合、友好等原则推行未成年人模式,并系统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家庭监护、学校引导、社会监督多元协同的保护格局。
除网络空间治理外,“十五五”规划建议还明确“强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和治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建起全方位的治理保障体系,并提到“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加强青少年发展政策保障。”
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治理方面,苑宁宁认为,“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置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战略框架下,体现了国家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与公共安全治理关系的前瞻性把握。这一政策导向确立了预防与治理并重的辩证思维,以预防为最优策略,以治理为必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安全防线。
“预防作为最经济有效的治理方式,将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保护大格局。”苑宁宁表示,而治理过程中则贯穿预防思维,通过精准矫治与教育感化,有效防止再犯风险。形成从普遍预防到精准干预再到行为矫正的完整闭环,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群团组织作用发挥方面,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凭借广泛的组织网络、贴近基层的优势,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苑宁宁表示,共青团在青少年思想引领、权益维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妇联则在家庭建设、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中优势独特,二者协同发力将构建起完整的保护链条。
实践中,苑宁宁建议需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健全组织网络阵地,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形式,持续提升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法治化水平。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报道:
①全会精神润童心:让孩子们大声说出“小梦想”和“大理想”
②“未来五年,我们的个人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紧相连”
③量子科技、脑机接口、具身智能,孩子们说“十五五”规划建议中这些前沿科技让人着迷
④我们要用自己的“小五年规划”,跟着祖国的步伐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