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内蒙古六十余载航天情 书写草原大爱)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即将返回东风着陆场。”
11月14日清晨,一则消息打破了巴丹吉林沙漠的寂静。
黑鹰山临时边境检查站开展二线查验工作。旷靖 摄
现场群众共同迎接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凯旋。
“王杰要回来了!就在今天!”在首位内蒙古籍执飞航天员王杰的家乡,这份等待,已化为比任何时候都更炙热、更滚烫的自豪。
王杰,这位从内蒙古大草原走向浩瀚星海的骄子,即将凯旋。而他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在过去的六十多个春秋里,早已将“守护航天员平安回家”的使命,融进了广袤无垠的戈壁与草原,刻进了草原人民质朴豪迈的血脉与基因。这里,不仅是中国航天员最熟悉的“家”,更是中国航天事业最忠诚、最可靠的“母港”,其背后,是绵延一甲子的草原淳朴与大爱。
各系统全力保障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安全返回东风着陆场。
当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名单公布,王杰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在他的家乡,这份喜悦更是化作了全城的骄傲。
提起王杰,初中政治老师崔霞眼中满是欣慰:“一生能培养出这样一个为航天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学生,特别骄傲和自豪。”在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夕,王杰的高中班主任闫城民深情寄语:“王杰,无论你飞得多高多远,母校永远是你发射的塔架。”
11月14日16时40分,神舟二十号乘组搭乘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返回地球。至此,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之旅顺利结束,王杰的首飞之旅圆满成功。
11月14日,载着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额济纳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敬礼。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中瑞挥手致意。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王杰安全顺利出舱。
在轨驻留期间,王杰迎来了他的内蒙古老乡——武飞。这位1993年出生于包头市达茂旗的航天飞行工程师,是中国航天员队伍中最年轻的面孔,也是继王杰之后第二位“太空出差”的内蒙古籍航天员。前几天,两人在太空并肩烤鸡翅、煎牛排的画面霸屏热搜,让无数网友直呼“想上太空吃烧烤。”
王杰、武飞的飞天之路,是个人梦想与家国情怀交织的奋斗缩影,更是内蒙古与中国航天事业血脉相连的生动注脚。
六十余年来,内蒙古以其辽阔与坚韧,成为祖国航天事业坚实的“港湾”。这里的人民用六十余年的无私付出,许下不变的承诺:无论飞天之路多远,这里永远是最温暖的归途。
工作人员检查返回舱。
历史铭记着内蒙古“最美牧场为航天”的奉献。1958年,额济纳旗四分之一的人口包括旗政府机关为国防建设让地搬迁。淳朴的额济纳人民赶着7万多头只牲畜,辗转近12年,3易旗府所在地,才再次找到合适的居住地。他们让出的土地,从此矗立起东风航天城。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这片“最美牧场”上,中国航天铸就无数辉煌——“两弹一星”梦、航空航天梦梦圆于此,多颗卫星、多艘飞船从这里启程。东风航天城也跻身世界著名航天城和发射场之列,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诸多第一: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飞船……
神舟起落在吾乡。内蒙古在托举一个个航天器起飞的同时,也成为航天员返回地球最温暖的“港湾”。内蒙古的广袤土地上还分布着两个航天器着陆地——西部的额济纳东风着陆场和中部的四子王旗着陆场。目前,中国所有返回地球的神舟飞船和嫦娥系列返回器以及许多的卫星,都降落在这两个着陆场。
此外,内蒙古也为中国航天提供了多维度支撑:包头稀土研究院蒙稀磁业有限公司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工程研制生产了大量稀土钐钴永磁元器件;内蒙古有企业为航天员提供乳制品和肉制品;实践十号曾经搭载内蒙古的家畜体细胞在太空飞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曾经搭载内蒙古26个品种74份空间诱变育种实验材料在太空进行育种实验;来自包头的北奔重卡在飞船返回舱回收任务中承担工程运输任务……
作为目前全国移民管理系统唯一承担神舟飞船发射及返回安保任务的单位,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自2021年以来已经相继完成了自神舟十二号以来所有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安保工作。
而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黑鹰山临时边境检查站因地处东风着陆场外围交通要道,始终承担着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发射与返回期间过往车辆、人员的身份核验与安全筛查任务,是进入核心区域的重要“过滤网”。过去十年,站长丁海贺一直坚守在外围封控线上,从未靠近过着陆核心区。而这一次,因任务安排,他被临时抽调至着陆场外围安保警戒组,负责核心区域巡逻封控与秩序维护工作,对他来说,这是十年坚守后的一份特殊荣光。
“神舟起落在吾肩,无论在外围还是在核心区,只要能守护航天员平安回家,我都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丁海贺激动地说。
如今,在这片神舟起落的热土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已经深深扎根。
2023年9月,“天宫课堂”额济纳旗分课堂上,当地学生在蒙古包里通过直播参与“天宫课堂”课程,与航天员进行“天地对话”。现在,“天宫课堂”已经成为阿拉善学子们的必听课堂。
不仅在阿拉善,如今,在这片与神舟共舞的内蒙古大地上,航天梦想已如草原春草般生生不息。在内蒙古的许多学校,航天知识科普已成为必修课程;在牧区的“草原书屋”,航天类书籍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读物;在孩子们心中,当一名航天员是无比光荣的梦想。
展望未来,中国空间站将持续运营,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乃至更深的深空探测已绘就蓝图,中华民族的飞天史诗正翻开新的篇章。而内蒙古这片深情而坚毅的土地,必将以其不变的辽阔与热忱,继续托举每一个飞向苍穹的梦想,守护每一次荣耀归航,在中国航天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永远闪耀着来自草原的忠诚与担当。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康丽娜 王智华
编辑:张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