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河“节”拍共此时|千年长桌话云岭烟火)
还记得儿时对过年的期盼吗?
弥漫街道的食物香气
走家串户的热闹喧嚣
发自心底的简单喜悦
……
这些记忆中的美好
正被“十月年”悄然唤醒
农历十月,这个承载着
团圆、丰收与希望的古老节日
将在云岭大地盛大开启
按照哈尼历法“天干地支”计年方式,哈尼人将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作为新年的开始,也就是“哈尼十月年”(以下简称“十月年”)。这是哈尼族同胞庆祝丰收、祈福纳祥的传统盛大节日,也被称作哈尼族的“春节”。
“十月年”期间,家家户户粮食满仓、猪肥牛壮、鸡鸭满底,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旧一年的结束和新一年的开始,形成跨越时空的农耕文明回响。
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十月年”便是他们辞旧迎新的隆重时刻。节期短则五六天,长可达半月之久。
每年的这个时候,哈尼族同胞都会踏上归途,回到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与亲朋好友团聚,共庆佳节。
家里的阿妈早已蒸好新米舂出的粑粑,阿爸取出红米稻谷酿制的焖锅酒,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像是在说“回家就好”。
所谓故乡,是心能安放的地方,有阿妈、阿爸忙碌的身影,有一切温暖熟悉的温度。跨越万水千山,那份刻在骨子里对团圆渴望,是中华儿女永不褪色的深情。
“十月年”不仅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岭各族儿女共祈安康、同享喜悦的幸福盛典。人们用辛勤劳作书写希望,用阖家团圆温暖岁月。
春节、中秋节、“十月年”……节日的名称虽不相同,但那份对团圆的执着与向往,却始终如一。
如果说归家是“十月年”的温暖前奏,那么长街宴就是“十月年”里最具烟火气的乐章。
作为哈尼族世代相传的重要习俗,长街宴不仅是庆祝丰收、祈福纳祥的仪式,更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舞台。
千百张篾桌或木桌连成的“长龙”,从寨头蜿蜒至寨尾,桌上是各家拿出的“看家菜”,哈尼蘸水鸡、蘸水魔芋、豆腐圆子、糯米血肠、油炸竹虫……这些由梯田与山野孕育而出的滋味,承载着大地的馈赠和家的记忆。
长街宴上,歌舞是最热情的语言。各族群众巡游队伍踏歌而来,游客吃着吃着便跟着唱起来,唱着唱着便拉起手跳起来。歌不停,舞不歇,让素不相识的人们沉浸于纯粹欢乐的氛围之中。
11月15日至18日,红河州绿春县将举办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文化活动。届时,3000桌盛宴将绵延开席,16项文化活动将精彩上演。
这张蜿蜒的长桌,宛如一条纽带将各族儿女紧密相连,成为他们相敬相亲、共乐共享的美好见证。
晚秋时节,哈尼山寨的歌舞声乘“云”而上。
“快扛起锄头,去把田埂铲光滑。铲下杂草沤肥料,老鼠不敢来做窝,害虫不敢来吃秧……”当《四季生产调》在田间响起,朴素的歌词带着泥土的温度,将千百年来的农耕智慧娓娓道来。
各族群众盛装相聚,以街道为舞台,同唱乐作歌、齐跳乐作舞。来到云南的游客也深受感染,纷纷加入舞队,手挽着手,围成同心圆,跳出了“大家共舞”的真谛,绘就了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
传统节日,正在为村村寨寨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红河州红河县以乐作舞为核心打造“歌舞之乡”,依托“开秧门”等节庆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如今,老人们依旧唱着古老的《四季生产调》,年轻人用新技术让它被更多的人听见;乐作舞的圆圈越跳越大,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手拉手间心意相通。
团圆的节日
如一条温柔的纽带
将游子与故乡紧紧相连
它承载着人们共通的情感
对家乡的眷恋、对团圆的期盼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个秋天,不妨来云南走走
听一听老人口中的古老歌谣
尝一尝长街宴上的山野美味
挑一件非遗市集的匠心好物
共赴一场回家与团圆的温暖之约
特别鸣谢: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策划:浦美玲 段琪宇
统筹:自建丽 何沐 李斌 杨景涵 王波
视觉设计:何沐
撰文:杨景涵
视频、动画制作:王梓澜 丁瑞
部分资料来源:国家民委、云南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