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江时评:以“新笔墨”续写永恒篇章)
▲《寻梦牡丹亭》剧照
四百多年前,汤显祖以“临川四梦”构筑了一个至情至性的艺术世界,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四百多年后,在江西抚州文昌里,古老的戏文借助现代审美与科技手段,以沉浸式实景演出的形式焕发新彩,不仅激活了文化记忆,更融入了百姓生活,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创新实践启示我们,传统文化唯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拥有持久生命力,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新笔墨”的核心在于以当代视角激活古典精神。《寻梦牡丹亭》的成功,并非简单复刻原作,而是通过现代导演手法、舞美设计、声光技术,与汤显祖笔下的“至情”理念展开深度对话。它让抽象的情感穿越时空,化为可感知的视听体验,使观众不仅“看戏”,更“入梦”。这种创新,是对传统的尊重而非背离,是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核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它证明,经典的魅力从不拘泥于形式,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其中蕴含的普遍人性与人文关怀。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正是要找到传统精神与当代价值的连接点,让古典智慧在新时代重新“开口说话”。
▲《寻梦牡丹亭》剧照
文化传承的更高境界是让文化遗产活跃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文昌里的变迁尤具象征意义,从昔日的棚户区,升级为融合食、住、游、购的文旅热土。这意味着文化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当汤显祖的戏剧IP转化为带动就业、改善人居、繁荣夜间经济的现实动能,文化就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标本,而是融入城市肌理、惠及千家万户的活态资源。这提示我们,推动文化传承,必须与区域发展、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让文化资源成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民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增进文化认同。
“临川四梦”的当代焕新更深层次彰显的是坚定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源于将其发扬光大的自觉与能力。它让我们有底气用新的语言讲述古老故事,有魄力将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当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探索,既要深耕内容,深挖精髓,也要大胆运用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既要保护好文化遗产的本体,也要拓展其应用场景,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滋养人心。
▲《寻梦牡丹亭》剧照
汤显祖曾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对民族文化的深情,也应如此。让我们以“新笔墨”续写永恒篇章,让更多古典瑰宝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新韵,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