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早安云南·云游】叮叮当当,铜上生“花”!)
云南,一片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繁星闪烁的土地。在滇东北的乌蒙山深处,一项古老而独特的金属工艺——会泽斑铜制作技艺,历经岁月磨砺,依旧闪耀着不朽的光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斑铜不仅承载着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因,更在当代匠人的创新中融入现代生活,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典范。
千年铜都孕匠心,非遗技艺载古今
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素有“天南铜都”之称,其铜矿开采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至明代,云南铜器匠师采用东川附近的天然斑铜矿石,用冷锻成型的方法制作成人物、动物及仿古的瓶、鼎、炉、罐等斑铜制品,为铜器制作开创了一条新路。2008年,斑铜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斑铜工艺分为“生斑”和“熟斑”。“生斑”以含铜量在90%以上、富含多种金属结晶的自然铜块为料,经十余道工序手工锻造,斑纹如云霞流溢,因天然斑矿罕得,且每一件作品的天然斑花纹理独一无二,所以“生斑”工艺品格外珍贵。“熟斑”用工业铜溶解铸造成型,因用料及工序的差异,其价值与“生斑”有着不小的差距。二者虽用料与工序不同,却共同诠释着云南的非遗之美。
传承与创新并行,古老工艺融入现代生活
图源:“微会泽官方”微信公众号
时代变迁中,无数匠人秉持初心默默守护,让会泽斑铜在非遗保护浪潮中焕发别样的光彩。当地代表性品牌张氏斑铜与德康斑铜建立传习基地,系统保存工艺流程,培养新一代匠人。其作品既保留鼎、瓶等传统器形,又融入人物、生肖等现代造型,工艺精微细腻,比例匀称和谐。
更令人瞩目的是产品的创新突破。斑铜艺术从陈设摆件延伸至时尚饰品、家居装饰、创意文具等领域,让非遗真正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份子。这种“以用促保”的模式,不仅延续了工艺的生命力,更让红土高原的金属华彩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在会泽县斑铜制作技艺传习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斑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伟会指导游客制作斑铜工艺品,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小心翼翼地敲打着手中的铜片,亲身体验斑铜的制作过程,锤击铜器的叮当声清脆悦耳,回荡在会泽的江西会馆之上。
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乌蒙山中的铜锤声,敲击的是三千年冶铜文明的坚韧回响。匠人们以铜为纸、以锤为笔,在实用与艺术的交织中,书写着古老工艺的当代价值。如今,来到会泽的游客总会被斑铜艺术品吸引,凝视一件摆件,仿佛能看见匠人千锤百炼的专注;把玩一枚斑铜胸针,亦能感受传统与时尚的碰撞。这抹深植于高原的金属华彩,正以实用之美与艺术之魂,向世界讲述着中国非遗的魅力。
资料:“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文明云南”微信公众号、“微会泽官方”微信公众号
编辑:周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