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奋进“十五五” | 将“蓝图”变成“实景” 筑梦深蓝不停步)
ADCountdown Time | 广告
尊贵的用户,已为您跳过广告
您上次观看至-:-处,已为您续播
正在加载 视频播放器。
当前时间 0:00
时长 10:04
央视网消息: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蕴藏着无数珍贵的资源宝藏。“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9日晚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来自南海上千米深的海底火种点燃主火炬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镜头走进神秘海洋,感受深海“源火”的采集之旅。
这里是广州南沙区的一个科考码头,记者身后的海洋地质二号就是此次执行取火任务的科考船。它就像是一个海上的移动实验室,大部分时间这艘科考船都在南海等海域执行科考任务。
2025年9月16日,这艘科考船从广州出发,穿越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2天后到达我国南海海域的海马冷泉区,开展“源火”采集作业。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三亚所天然气水合物室副主任 张伟:海马冷泉是我们国家在南海发现的一个巨型的冷泉,它是与可燃冰伴生的一种指示标志。可燃冰的全球储量是巨大的,它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种资源量的2倍,被公认为一种未来的替代能源。
在记者身后,就是本次负责“源火”采集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此次采集“源火”的海马冷泉区,最早就是由它发现并命名的。“海马”号的整体国产化率是超过了90%,最大的下潜深度达到了4500米。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工程师 叶俊聪 :在海底作业的时候,首先通过主要的摄像头寻找冷泉的喷口。在找到冷泉喷口之后,再通过机械臂拾取。
在“海马”号潜入深海后,科研人员远程操控机械臂,采集冷泉口溢出的可燃冰及伴生气体,当足量可燃冰在采集舱内降压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即为“源火”气源。指挥员按下引燃开关,科考船甲板面的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传输到海底,从而实现天海联动引燃“源火”。
这簇来自南海1522米深处的“源火”点亮了十五运会的熊熊“圣火”,创造了深海取火的奇迹,也发出了照亮未来的宣言。
漆黑一片的的海洋深处,海马冷泉的使命仍在继续。专家介绍,经过近十年的深入调查,已经发现海马冷泉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冷泉演化生命阶段。从冷泉初始阶段的甲烷细菌到冷泉壮年期的贝类、螺类及帝王蟹等生物,再到衰退期的管状蠕虫等寄居生物,不同阶段的海马冷泉孕育了不同种类的海底生物,是科学家们研究生命起源、极端环境生命演化的宝贵场所。
记者手边的这些生物样本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但其实都是取自于水深1000多米的海底,也就是海马冷泉。像这样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依赖于光合作用,而是靠海底不断渗漏的硫化氢、甲烷等物质,形成的一个独特由化能合成的生态系统。
“十五五”期间,中国将向海底世界发起新的探索。今年2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南沙正式开工建设,该装置总耗资26.6亿元,由水面保障母船、海底实验室、保真模拟系统三大部分组成,计划2030年建成。其中,海底实验室体积相当于3个中国空间站的大小,将成为世界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长期驻留的深海实验室。
海底深处的奥秘仍在等待更多硬核科技的“解锁”,而浩瀚无垠的海面也在见证更多梦想的远行。
1500公里外,上海外高桥造船厂的2号船坞里,我国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正在进行紧张的内装和调试工作,建设进度已近85%。“相比首制船,整个船体长度加长17米,同时总吨位增加0.64万总吨 公共区域以及室外区域的整体面积上进行了一定增加,这样的话给乘客的体验度会进一步提高。”中船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剑威说。
陈剑威说,虽然建造的体量更大,但花城号的建设周期却明显缩短,整体建造效率大约提升了20%,而这得益于多项创新技术和经验积累。记者了解到,建造之初,设计部门就建好了全船的完整三维模型,相当于已经在电脑上实现了一次模拟造船。此外,预制舱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负责人介绍,可以把花城号上的每一个房间都看作一个独立的小单元,小单元内部的装修和设备安装都可以提前预制,然后再整体搬入船体之中,这样可以大幅提升建造效率。
“爱达·花城”号全船有2838间房间,其中超过1100间采用预制舱技术,内装总周期目前已经比首制船少了8个月。根据计划,“爱达·花城”号将于2026年年底完成交付,并以广州南沙为母港,常态化运营国际航线,重点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爱达·花城号在空间设计,包括科技配备,以及邮轮体验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升级,包括千人大剧院、购物中心、艺术长廊等等,这些特色的休闲场景。同时也搭载了更先进的智能科技,包括人工智能技术,舱房和公共区域也将引入智能交互系统。”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作为“爱达·花城”号的“前辈”,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经成功完成了多次出海的旅程,刚刚结束一个新航次的“爱达·魔都”号,靠泊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乘客陆续下船,港口一下热闹起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主要航线覆盖日本、韩国,航程在4—7天左右。负责人介绍,邮轮就像一个巨大的主题公园,不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还可以在船上参观艺术展、看话剧、品尝各国美食,领略各地风情。
爱达·魔都号的12层甲板也是能够亲近自然、看到大海,同时主要的户外娱乐活动的休闲区域之一。记者了解到,运营近两年来,“爱达·魔都”号累计运行了超过150个航次。
业内预测,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邮轮市场,届时游客量将达到1000万人次。到2035年,我国每年邮轮产业经济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邮轮产业有望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重要产业集群。蔚蓝大海上,我们正向着海洋强国梦想航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