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稻草生菇 废料成肥)
ZUm益阳日报媒体云
贺顺(左)和专家在查看赤松茸生长情况。黄云 摄ZUm益阳日报媒体云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静 黄云 通讯员 刘迪周 欧迎峰ZUm益阳日报媒体云
11月5日,走进桃江县灰山港镇麻元坳村,路边高大的育秧大棚内多人忙碌。近看,一层层金黄的稻草整齐铺展,村民们正仔细地将掰碎的赤松茸菌种均匀撒播在草垫上。原本处于“农闲”的大棚提前进入了生产状态。ZUm益阳日报媒体云
大棚占地15000平方米,负责人贺顺辟出2亩多用于试种赤松茸。棚内,他来回指导村民:“铺一层草,撒一层菌种;再铺一层草,再撒一层菌种……”ZUm益阳日报媒体云
贺顺是当地有名的“90后”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时,他从生产有机肥起步,持续探索生态农业的多元发展路径。今年,他与省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在大棚中尝试规模化种植赤松茸,这是他推动农业创新的又一重要举措。ZUm益阳日报媒体云
“赤松茸以稻草为营养基质,2亩多菌可以消耗16吨稻草。待采收结束后,草料将就地腐烂还田,成为优质的有机肥,实现生态循环。”贺顺说,赤松茸预计元旦前后采收第一批,随后菌种进入休眠状态,待来年3月气温回升,又能迎来第二批出菇。ZUm益阳日报媒体云
贺顺以生产有机肥起家,每年消耗处理各类秸秆万余吨。谈及今年尝试“大棚+秸秆+赤松茸”的初衷,他表示,是团队在岳阳湘阴考察时,见到当地露天种植后受到的启发。ZUm益阳日报媒体云
“我们拥有现成的大棚设施、充足的稻草,大棚冬天正好闲置,能不能利用起来尝试种植?”贺顺说,为此他专程咨询了省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专家,获得肯定,说大棚能更好地调控温湿度,不仅利于菌丝生长、缩短周期,还能让赤松茸提前上市。ZUm益阳日报媒体云
为确保种植成功,贺顺提前在大棚内将稻草进行了为期15天的发酵处理,并添加了金针菇菌渣提升肥力。同时,在大棚旁开辟了小片露天对照田,直观比较两种模式的优劣。ZUm益阳日报媒体云
“这个对比很重要。”贺顺解释道,“如果露天种植效果同样好、效益可观,那么这种门槛更低的方式就更便于向周边农户推广,带动大家共同增收。”ZUm益阳日报媒体云
自贺顺的尝试启动后,专家们隔三岔五上门提供技术指导。当天,在大棚里忙碌的研究所负责人郭照辉说:“在我省,稻菇轮作多以露天方式进行。贺顺利用育秧大棚规模种植赤松茸,走在全省前列。虽然人工与运输成本比传统种植方式略高,但大棚配备喷淋系统与发酵场地,操作简便、省工高效。赤松茸采收后,稻草腐烂变成优质肥料,有利于后期育苗和辣椒、西瓜等轮作。”ZUm益阳日报媒体云
“若赤松茸长势良好,预计亩产可达1500公斤。”贺顺说。目前,桃江正积极探索秸秆多元化利用路径,全县已有3家合作社或村集体开始试点推广“秸秆+菌”模式。ZUm益阳日报媒体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