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林区秦家镇的田野上,秋收后的金黄稻草早已褪去“田间包袱”的旧标签,成为当地农民眼中能变现的“黄金草”。这一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转变,背后是李贵江二十余年如一日对草编产业的深耕细作。他以一根秸秆为纽带,串联起资源节约、低碳环保与农民增收的绿色产业链,不仅让小秸秆释放大能量,更成为北林区乃至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的标杆带头人。
![]()
2002年,李贵江怀揣着让秸秆“变废为宝”的初心,创办了草编织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仅有的1台编织机起步,逐步发展为省内草编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今走进合作社车间,50台编织机高速运转,工人们在清理、编织、修剪等工序上各司其职,原本废弃的稻草经巧手加工,变身草帘、草绳、稻草床垫、工艺制品等多元产品,每天可消化七晌地的稻草,生产两万多平方米草帘,畅销国内多地。
![]()
为破解原料供应难题,李贵江不断拓展收购半径,从北林区秦家镇、双河镇周边50公里,逐步延伸至肇东市、兰西、望奎、庆安及肇源县、大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年消化秸秆超3万吨。“以前稻草要么烂在田里,要么焚烧污染环境,现在送到合作社,一晌地能增收2000元左右。”秦家镇富贵村村民王继有的感慨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合作社创新推行“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企业化模式,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稻草变现,仅秦家镇去年就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农民增收151万元。
![]()
产业发展的红利不仅体现在秸秆增值上,更惠及周边乡亲。合作社80余名工人中,困难户、无保户占比颇高,辐射带动100余名农民就业。农闲时节,秦家镇富贵村村民王英娟总会来合作社编织草帘,每月能稳定增收3000多元:“多亏李贵江办了这个合作社,我们冬天不用闲着,钱包也鼓了起来。”这份“闲有所忙、忙有所得”的幸福感,正是秸秆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
深耕产业二十余年,李贵江始终坚守创新与环保初心。“今年计划引入高科技,用稻草包装替代塑料袋,既提高稻草附加值,也为环保出份力。”他介绍,此前已有不少客户定制稻草包装产品,今年将正式纳入批量生产计划。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北林区秸秆综合利用之路越走越宽,截至2024年5月末,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秸秆还田率达65.2%,昔日的污染隐患已然成为生态富民的“金钥匙”。
这份成功实践还在持续辐射扩散。2024年,庆安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由县主要领导带队赴北林区考察后,成功引进李贵江草编合作社。当地不仅积极协调场地促成企业落户久胜镇,还联动久胜镇、平安镇等6个乡镇落实秸秆原料,助力企业当年顺利投产。今年,庆安县进一步在久胜镇、丰收乡两个水稻主产乡镇为企业协调原料3万吨,直接带动农户增收900多万元。
如今,李贵江的草编合作社已成为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的典型样本,其创新实践与宝贵经验被省农村能源总站专门推介。李贵江用从1台机器到50台设备、从本地收购到跨区域收储、从单一产品到多元研发的二十余年坚守,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
一根稻草编织致富希望,一位带头人引领产业升级。李贵江以草为媒,不仅破解了秸秆禁烧的环保难题,更让黑土地上的农民在冬闲时节忙起来、富起来。如今,在他的带动下,绥化市乃至全省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持续壮大,小秸秆正源源不断释放大能量,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绘就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来源丨绥化日报
北林发布
微信:beilinfabu
邮箱:blqwxb@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