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太阳鸟时评: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把精细治理抓在手上)
近期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持续降温,多地提前达到入冬标准。10月中下旬,华北多个城市已陆续宣布入冬。几乎在同一时段,从西北的甘肃省白银市、华北的山西省晋城市,到东北的黑龙江省漠河市等北方多个城市相继打破常规供暖时间表,宣布提前供暖,北京、河北等地也紧锣密鼓做好各项供热保障准备。
北方多地寒风早至,甘肃白银、山西晋城、黑龙江漠河等城市打破常规供暖时间表,用“提前一步”的温暖回应百姓期盼;山东平原县的地热清洁能源、河北承德的智能温控设备、内蒙古包头的动态测温系统相继落地,供暖这件民生小事正经历着从按时供暖到按需供暖、从粗放保障到智慧服务的深刻蜕变。这是城市治理精度的具象化跃升,也是人民至上理念的鲜活注脚。
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各地正用技术破解供暖老大难,让精准供暖从愿景变为现实。河北承德的居民家中,室温采集器能实时监测温度,数据同步至省、市、县和企业多方共享平台,一旦温度异常,系统自动派发督办工单,供热企业第一时间上门解决。这种智能控温模式,让供暖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从统一供温转向个性定制,精准度与人性化程度大幅提升。技术创新的力量,更体现在破解成本与效率的矛盾上。山东平原县今年首次启用地热清洁能源替代项目,从地下1500米抽取58—60℃地热水供暖,相比传统燃煤供暖节省了成本,让提前供暖有了可持续的底气;内蒙古包头在供暖系统中新增天气预报模块,实时监测未来7天不同时段的温度,动态调整供暖热力值,既减少了能源浪费,又确保了温度稳定……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供暖不稳、能耗过高的老问题,更让供暖服务有了智慧大脑,为精细化治理注入了强劲动力。
供暖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往往藏在老旧小区的管线里、边户角户的温差中。要让每一户家庭都温暖过冬,就需要绣花般的精细管理,把问题解决在百姓诉求之前。包头针对边户、角户、顶户失温快、供暖不稳定的痛点,专门在这些用户家中加装新型测温设备,每小时自动上报温度,工作人员温度未降先排查,把保障做在前面;河北在上一个供暖季结束后,就对问题供热区域、带病运行的热源和热力站全面检修,对老旧管网改造升级,提前消除隐患;承德通过提前试运行,及时发现并解决管道堵塞、温度不均等小问题,让正式供暖时百姓家中即开即暖。这种问题导向的精细管理,让供暖不再是季节性任务,而是常态化民生保障,百姓的温暖安全感也随之落地生根。
从山东平原县的地热供暖,到河北承德的智能控温;从内蒙古包头的动态调节,到黑龙江哈尔滨的智慧巡检,这个冬天,北方多地用供暖精度丈量民生温度的实践,勾勒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图景。供暖这件事,小到一户人家的室温,大到一座城市的治理,它让我们看到,当政府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把精细治理抓在手上,每一份冬日的温暖,都能成为民生幸福最真切的注脚。
作者:黄宗跃
(编辑:田莉 责编:文骥 校对:崔凤娇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