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写丨南繁中秋忙)
海南日报见习记者陈苡琪
中秋佳节,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繁服务站(坡田洋)的试验田里,一片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广阔的田野上,一个个身影正专注地劳作着,垒埂、整地、播种......
齐膝的防水靴深陷在松软的泥土中,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高级实验师赵显峰正带领工人们俯身忙碌着。铁耙划过新垒的田垄,溅起细碎的泥点。“刚发芽的水稻种子如果长时间泡水容易泡烂,必须播在垒高的垄面上,才能保证幼苗健康成长。”他一边检查着田垄的形态,一边解释道。一番劳作下来,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衣襟。
赵显峰正在犁地。
在赵显峰的时间表里,农作物播种的时间远比日历上的节假日来得重要。“每年9月到次年5月,是南繁科研工作的黄金时段。”他指着刚播种的田块说,“这次播种的水稻,预计次年1月就能收获,之后再播一次,这样就能成功加代两次。”
中秋这几天,赵显峰的日程依然紧凑:播种后的水稻需每日查看长势,浇水、施肥、打药也需跟进,其他试验材料也要陆续播种,还要提前清理排水沟,施用除草剂。“在南繁试验阶段,我们基地的工作人员是没有节假日的。”他笑着说,“因为庄稼不等人,我们都是跟着农作物生长时间走。”
工人们在犁好的地上播种。
今年52岁的赵显峰是四川人,自1995年接受单位的科研任务来到海南,便与南繁结下了不解之缘。“大陆四季分明,而海南光热条件独特,适合加代繁殖。”他介绍,“这样,一年就能完成更多代的选育,大大加快了科研育种的进程。”
试验田里绿意盎然。
回首往昔,赵显峰感慨道:“刚来南繁时,条件还比较艰苦。那个时候只能住在周边的村民家里,冬天也只能洗冷水澡。”后来,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持续加大,科研基地建起来了,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有了食堂和宿舍,还有了便捷的农资超市,“现在需要什么肥料、杀虫剂,在超市里下单很快就能送过来。”
在试验田里干活的,除了像赵显峰这样的科研人员,还有基地雇用的工人以及附近前来帮忙的村民。赵显峰介绍,假期里,忙完农活,他们经常和基地里的工作人员组织聚餐,这时节日的氛围就浓厚起来了。“许多帮忙的村民都是本地人,一般都住在附近,经常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吃饭。”这份来自当地群众的质朴情谊,为繁忙的科研生活增添了许多温暖。
这个中秋,对赵显峰而言,似乎与往常忙碌的日子无异,却又因远方亲人的牵挂而显得有些许不同。一早,儿子从北京打来电话,几句家常,几声叮嘱,在忙碌的田间显得格外珍贵。由于工作性质,赵显峰常年驻扎三亚,一家人过去团聚的次数屈指可数。
但令他欣慰的是,得益于海南人才引进政策的切实福利和优惠,他在三亚买了房,安下了“第二个家”。“前两年我爱人退休后,就搬来三亚和我一起生活了。”提及家人团聚,他的喜悦溢于言表。
夕阳西下,明月悄然升起,将清辉洒向广袤的试验田。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基地的科研人员和工人们相约简单聚餐,共度这个属于南繁人的中秋。
一顿简单的中秋晚餐,吃出了别样的团圆味。赵显峰带来了精心挑选的月饼,大家围坐分享,甜香的滋味在唇齿间化开,冲淡了白日劳作的疲惫。饭桌上洋溢着欢声笑语,处处充满了节日的热闹氛围。窗外月光如水,室内笑语声声,在这片远离家乡的土地上,这群南繁人因共同的坚守而相聚,因相伴而温暖。
责任编辑:傅婕
内容审核:樊学玲
值班总监:袁锋
值班主任:楚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