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十一,也许你离开熟悉的城市去了别的城市旅游。你可能发现:不管南下广州福州还是北上沈阳乌鲁木齐,只要走进城市里,你总觉得身边的景象似乎没有太大差别。
宽阔的马路两侧是一排排玻璃幕墙的办公楼,转个弯又是千篇一律的土黄色住宅小区,商场内部则布置着同样的快时尚品牌和餐饮连锁店。唯一提醒你“这是南方”的,可能是绿化带里高耸的棕榈树和人行道旁粗壮的大榕树;而提醒你“这是北方”的,可能是路边的糖炒栗子烤红薯。除此之外,建筑风格、空间布局,乃至城市的整体气质,相似到难以分辨。
我们的城市,竟能让你无论走到哪都能油然升起一股错把他乡认故乡的“近乡情怯”,这是为什么?
相似是真的,不是你太感性了
老实说,这是一个不怎么新的发现。因为,关于中国城市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讨论,少说已经持续20年了。
也许是觉得“相似”这个词分量太轻,大家还给它安了个凸显深邃感的形容词:同质化。
比如城市形态的同质化。在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学者对1525个中国城市1990–2015年间空间数据的定量分析发现,自2005年起,被研究城市的形态在多个维度上出现了明显的趋同趋势:道路格局、建筑密度、空间布局等的差异在逐步缩小[1][2]。这意味着“千城一面”不仅是你我的主观感受,更是可以被数据量化、被模型验证的事实。
确实,如果你将视野拉高,俯瞰中国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城市,不难发现它们大多共享一套“标准模版”:同心圆式的环路,加上放射状的线性道路,组合出了这些城市的骨架和“圈层式”的格局[3]。上海笼络黄浦江苏州河,建起了内中外郊4个环;成都很绝,搞了7环,又大又圆;福州贴着闽江江畔建起了三环快速;东莞常州贵港等城市也能看到环形加放射路的影子。甚至在不少城市,“住几环”不仅关系着通勤便利性,还常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身份暗示。
新道路完工、拓宽或升级后,两侧土地会迅速发展为路边零售及商业用地 / 图虫创意
还有大家讨论很多的复制景观。21世纪初,全国各地陆续冒出凡尔赛、比佛利山庄等“平移”自西方的仿制景观(拿破仑也想不到,欧洲美洲大陆的景观竟在这里得到了调和)。当时,上海在城市外围营造了一整套仿英、仿意乃至北欧风格的主题小镇。此后,这种风格迅速风靡一时,西式建筑数量激增,成为了新城市景观的标准组成部分。它们从广东海岸一直分布到甘肃戈壁边,数量达到成百数千个。2008年,万科曾估计,它三分之二的房产项目都是西式风格[4][5]。世纪初的建设,形成了我们当下的体感。
在21世纪前二三十年的房地产热潮下,以“地中海风情”、 “北欧风情”、“泰式风情”、“江南水乡风情” 景观为宣传噱头的楼盘曾一度轮番风行于中国南北[6]——当时,凡是带着尖尖顶的小区常常叫作莱茵,楼高一点的是东方曼哈顿,配了圆拱门的是香榭丽舍,种了棕榈树配个大水池的则是威尼斯。
网友笑称开发商引入世界名景,不出城能 “游世界”,图为杭州天都城 / 图虫创意
连城市绿化都逃不开同质化。有学者研究了中国八大城市群中的101个城市、6251种木本植物,发现城市绿化物种比自然群落更加趋同,尤其北方地区的木本植物同质化尤为严重[7]——不同城市树种的选择也正在收窄为一套“标准答案”。是因为懒么,也不是,具体为什么,我们后面详细讨论。
你打开某书某音,很多人也正吐槽各种旅游城市步行街的商业化模式大同小异,预制菜一样。成都的宽窄巷子,长沙的黄兴路、南京的夫子庙大差不差;各类旅游古镇步调雷同吹着想你的风;大城市建起一幢幢高楼作为现代化地标,不过,你在重庆的解放碑或是在深圳福田的CBD里走,感觉也都差不多。
为人诟病最多的,还得是病毒式复制的高层住宅塔楼,每个城市的新城或是新区里一刀切的齐刘海式高楼,像PS笔刷刷出来的一样单调均质,即使是不同开发商的不同楼盘,高度都保持地格外一致,网友戏称其为“平头哥”建筑群。
常见到的高层住宅小区,整齐划一的风格,无一例外的土黄色 / 图虫创意
早在1997年的电影《爱情麻辣烫》里,就已有针对此类现象的讨论:女主徐静蕾下楼买早餐,回来时手里端着一锅饭,却在几幢同样的高楼中间迷了路,四周环视,不知何去何从。你看,混凝土森林的复制,不仅让空间失去辨识度,对上世界90年代末的年轻人来说,爱情都可能迷失其中。
但,这确实解决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诉求
如果试着去理解“千城一面”的背后逻辑,需要把它放在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来看。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的报告,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了2024年的67%,同期,城镇住房存量从不足14亿平方米上升到接近350亿平方米。将近7亿人口实现了从乡到城的转移,这个规模相当于欧洲人口的总量,也相当于美国人口总量的2倍[8]。
仅在1978到2015年间,中国的城市数量就增加了三倍多,从193个增加到650个。1995年,中国的总建成区面积为51238.66平方公里。此后该面积逐年增加,2018年达到198602.14平方公里,与1995年相比,面积增加了惊人的287.6%[9]。
人口增长刺激城市面积和城市数量的增加[10] / 图虫创意
在这样迫切的发展建设背景和人口城市化压力下,效率天然压倒多样性。
效率体现在建设上就是标准化[11]。所以你会看到高层住宅的快速复制,大规模的塔楼小区成为标配,原因很简单:土地集约、容积率高(能容纳更多城市化居民)、施工工艺成熟、建设周期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土地出让迅速获得财政收入,开发商则依赖“样板区”与标准化户型快速销售,居民也能在最短时间内乔迁新居。塔楼成为了中国城市的“默认背景板”,这些千篇一律的塔楼保持了低廉的建筑费用,并使建筑工人(接受简单培训即可上岗)能够重复简单的任务[12]。
相关研究表明,2001至2020年,中国新建了114.7亿平方米的城市住房,约占全球新增住房的一半[13]。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建起的成千上万座住宅楼,改善了数百万家庭的居住条件[14]。
标准化在产业链上也得到了支持。预制板、装配式结构、统一的户型设计和立面处理,大大减少了差异。某个项目一旦在一线城市验证成功,就会很快在二三线城市推广,从新区开发到棚改工程都能看到几乎相同的图纸。万科曾经的一项城市高端物业品牌——金域蓝湾系列楼盘曾先后在全国近20个城市推出,从东北的沈阳、抚顺到华南的深圳、珠海,楼盘都是一水的东南亚热带景观[6],于是,城市在物理空间上的同质化就难以避免。
据统计,我国城市家庭住房中,88.4%是1990年以来所建 / 图虫创意
更多的创造力被投入到相较于住宅,市民们日常使用频率较低的建筑中,比如摩天大楼、博物馆等公共建筑[14]。这些建筑作为城市的地标,充满着现代化的表达,展示着经济上行的昂扬。无论是通透的玻璃幕墙、利落的直线棱线,还是圆润流畅的轮廓......都和纽约曼哈顿东京新宿一样好,甚至更新。只不过,当每个城市都不甘落后地快速建起自己的CBD时,结果就是套模版式的复制,正如杨幂说的,“结果都那样”(只是套用一下句式,杨幂谈的是感情)。
“以效率为核心”的逻辑,也体现在城市道路与基础设施的设计上[15]。环路、高架、宽马路、方格网格局成为平原城市的通用方案。理由同样是:成本低、施工快、土地开发具备灵活性。而且,环路加放射,方便城市像摊大饼一样扩张(像鸡蛋灌饼那样一圈圈摊开)[16]。同时,对西式风格建筑“拿来即用”的模式让中国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扩张,代价则是地方特征的逐渐消失。
交通技术塑造了我们的社会,现代城市的平面拓展是汽车带来的产物 / 图虫创意
而前面提到的城市绿化的同质化,其实也是标准化的结果。城市管理倾向于选择来自当地苗圃的绿化植物,苗圃则提供了一整套具有观赏特征的相似物种[7],便于快速移木成林。
回头看,“标准化+可复制”确实解决了快速城市化阶段迫切的社会问题。没有那些成片的住宅,数亿农民工和新市民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完成城市落户;没有那些通用的道路系统,超大城市的交通压力会更难以承受;没有那些地标性的CBD建筑,现代化城市的形象多少有些难以呈现。可以说,效率优先几乎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选择。
不好看?不能脱离它发展建设的年代
其实,快速建设下的同质化,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过。
20世纪50到70年代,法国郊区大规模兴建"集合住宅"用于解决住房短缺,推行了设计单调的模块化住房类型;日本战后高度增长期的“团地”(danchi),从大阪到福冈都复制着相似的混凝土盒子[17];美国的郊区,更是整齐划一的独栋小楼和购物中心(山姆会员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的)。“复制”逻辑,在经历过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国家里不是新鲜事。
曾经崛起中的国家,也都曾模仿其他国家或文化的建筑风格。美国曾热衷于复制欧洲的建筑。你只需走过美国东海岸大城市市中心或任何常春藤盟校校园,就能看到从各种欧洲地区和时代抄来的建筑风格。据记录,除了中国,至少还有23个国家建造了埃菲尔铁塔的复制品(仅美国就拥有10座);这一现象实际上始于英国,就在原作公开展出后的第一年[4]。
日本东京塔以巴黎埃菲尔铁塔为范本建造 / 图虫创意
而关于审美,常常是一个时期一个样,换个学术点的词来讲,就是思潮性的。
欧洲很多城市,比如许子东曾在《圆桌派》里谈去欧洲旅游的顺序,他说先去德国之类的国家看工业文明发展、花园公路,然后第二次再去巴黎、英国,200年前的房子看得很开心了。 第三次再去意大利,要是倒过来先去了意大利,再去巴黎就没意思了,去德国就更没意思了。他说的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大概就是去追踪时代的印记,你在德国看工业革命时期的建筑,在意大利看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城市的发展建设离不开特定时期的施工技术,也离不开当时的美学思潮。
中国城市里的建筑也是思潮性的,古早时期是传统亭台楼阁古典园林的中式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影响建设了苏联式建筑和单位大院;改革开放则为中国城市建设按下了加速键;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迈入了商品房开发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建设,处在了全球化席卷的美学思潮之下。
有意思的是,全球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同质化。2020年,有学者评估了全球194座城市1990年和2015年的空间结构,发现城市向更同质化的形态发展是全球性的趋势[18]。迪拜、深圳、新加坡看似不同,但当你置身于它们的CBD,面对的也还是玻璃幕墙、星巴克和写字楼。
2008年,迪拜是全球最大建筑工地之一[19] / 图虫创意
流行就是这样,大家都穿喇叭裤,我们就会觉得喇叭裤是好看的,况且这个时刻的技术恰好最适合生产喇叭裤。你去淘宝上看当季流行的衣服,各家店卖的也差不多,这是效率问题,也是当下的技术共识。
那你可能还会说,既然欧洲等西方城市也有同质化现象,新加坡的天空之树就是很好看,为什么偏偏中国的城市不好看?
简单来说,一是新中国建国后,建设部提出了建筑的三原则——“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这基本主导了上世纪中国建筑的方向。为了速度快和规模化,很多时候,建设都是为着适用和经济贴着底线标准在操作,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意思,很容易被理解为可以不用太在意美观,于是,建起来的房子常常缺了些打动人的细节。二是早于中国完成城市化的国家,城市里的建筑是像有机体那样在不断更新的,而这也是当下的中国城市们,着手正在做的事。
当然,我们也不能为了刻意证明城市趋同或者不好看,就对城市里有差异性的地方避而不谈。就像这个十一,你可能去了成都的西村大院、苏州的博物馆、景德镇的陶溪川......你在它们身上,是很可以看到地方性和美观性兼备的。
西村大院因周边居民散步跑步需求,地上跑道与房顶相连 / 图虫创意
20世纪、21世纪也总会成为历史,城市的更新迭代是很正常的事情。一个时代在解决一个时代的问题,如果用单纯千篇一律或是美丑来概括中国的城市们,多少显得有点冤枉。
好在,现在是冷静思考,我们想要一个如何差异化城市的开始了。
参考文献
[1]Ding, G., Guo, J., Pueppke, S. G., Ou, M., Ou, W., & Tao, Y. (2022). Has urban form become homogenizing? Evidence from cities in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144, 109494.
[2]Oliveira, V. (2020). Urban morp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黄耿.(2000).环形加放射的不足——试分析城市发展“圈层”模式的不利影响.城市规划,(03),57-59.
[4]Shepard, W. (2016).Why China Keeps Building So Many Western-style Copycat Towns.forbes.com.
[5]Bosker, B. (2017). Original copies: Architectural mimic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6]马雪梅,刘健 & 赵巍.(2015).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景观同质化现象解读.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01),36-40.
[7]Li, L., Du, Z., Liang, J., Mo, X., Xu, G., Zhu, J., & Li, H. (2023). Homoge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effects in the diversity pattern of woody plants in 101 c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45, 118665.
[8]尹稚.(2025).城市更新行动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半场的主战场.中国建设报.
[9]Hu, Y. N., Connor, D. S., Stuhlmacher, M., Peng, J., & Turner Ii, B. L. (2024). More urbanization, more polarization: evidence from two decades of urban expansion in China. npj Urban Sustainability, 4(1), 33.
[10]Wu, R., Zhang, Y., Dai, M., Li, Q., & Sun, C. (2023).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drivers of urban form in China: Perspectives from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development stage variations. Land, 12(7), 1436.
[11]葛志玉.(2004).中国城市:如何找回个性与灵魂?.科学咨询,(21),44.
[12]Kamin, B. (2014). Design in Chicago, made in China. Chicago Tribune.
[13]Zheng, H., Zhang, R., Yin, X., & Wu, J. (2025). Unused housing in urban China and its carbon emission impact. Nature Communications, 16(1), 1985.
[14]Kamin, B. (2014). Design in Chicago, made in China. Chicago Tribune.
[15]任春洋.(2008).高密度方格路网与街道的演变、价值、形式和适用性分析——兼论“大马路大街坊”现象.城市规划学刊,(02),53-61.
[16]高贺,冯树民 & 郭彩香.(2006).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的特点分析.森林工程,(05),28-31.
[17]Soma, H. (2022). Place identities of Japanese social housing (danchi): The role of urban design in creating a “place.” In AESOP Annual Congress Proceedings (Vol. 34, No. 2, pp. 384–499).
[18]Lemoine-Rodríguez, R., Inostroza, L., & Zepp, H. (2020). The global homogenization of urban form: An assessment of 194 cities across tim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4, 103949.
[19]爱德华·格莱泽. (2012). 城市的胜利.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审核编辑:边声
图片编辑: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