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太阳鸟时评:守正创新,让城市文脉活水涌动)
在中国大地上,690多座城市星罗棋布、各具特色。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赓续城市文脉需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定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城市建设中留住城市文脉。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更要留住城市文脉。以工业遗存为例,拆掉旧址搞开发固然容易,但是对于城市而言,特有的工业遗存就不复存在。对此,在改造过程中,各地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整体开发与系统挖掘,让过去的工业废墟变身为文化景观,既要把特有的工业遗存留下来,也要让这些城市记忆活起来。同时,一些城市还把一些工厂的老房子改造成高校实践基地、青年创业基地,吸引大批专业人才前来搞创意研发,通过空间重塑、业态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实现了城市文脉的赓续与融合发展。从废弃的老旧厂房到充满活力的城市新地标,文脉的赓续让地方传统产业焕发新机。这种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是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有效路径之一。各地在推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城市文化发展实际,凸显城市自身文脉,才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在理念坚守中注重融合创新。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一栋建筑、一片厂房、一条河流,都是赓续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这些城市符号承载着人们独特的历史记忆。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就是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留住乡愁。对此,各地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要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民”的理念,把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未来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各地要结合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实现多维目标共治。以文旅发展为例,各地在城市更新与旅游休闲街区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市民游客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在城市更新中激活传统文化。生态是核心,更新是手段。在城市更新中激活传统文化需坚持保护传承与活力再生并重,通过系统性措施实现历史文化的当代转化。放眼全国,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80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6.8万处历史建筑,共同构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载体。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既要保护好、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又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对城市更新的促进作用,推动历史文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在推动城市更新中,唯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城市文脉,建设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的城市,才能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样的城市才是有根有魂、有形有神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作者:蒲都文
(编辑:崔凤娇 责编:田莉 校对:文骥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