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祁连山下是我家丨冷凉气候里的“热”产业)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广网武威9月11日消息(记者魏晋雪 实习记者焦丽婷)5259座种植大棚、5250万棒种植食用菌、年产食用菌6万余吨……在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的香菇大棚内,一根根菌棒整齐排列在立体支架上,散发出淡淡的菌香,前来务工的村民们推着小车穿梭于各个大棚间采收香菇,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天祝县松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央广网发 拜占龙 摄)
9月8日,“祁连山下是我家”第二季河西走廊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媒体行采访团走进松山镇,探访这座西北小镇如何以食用菌托起增收梦。
近年来,天祝县松山镇依托气候冷凉资源禀赋,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形成集菌种研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该镇菌业办高级农艺师徐永虎告诉记者:“目前,全镇食用菌种植规模达5250万棒,年产量突破6万吨,占全县的80%左右,高峰期每日发往全国食用菌超600吨,2025年预计食用菌产值达6亿元左右,带动5200余人就业增收。”

天祝县松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种植的花菇(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同时,该镇食用菌产业链招商成效显著,先后引进均旺、雪原菇事等食用菌种植加工龙头企业7家,新建成菌棒加工企业4家、在建2家,新建种植基地6个,交易市场一个、保鲜库121座7.9万立方米。
“经过不断努力,全镇的食用菌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带动种植农户由2022年的47户增加至现在的881户,种植规模也由690万棒增加至5250万棒。”徐永虎说。
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藏民村村民阿华千多吉正是当地的种植大户之一。他曾在外从事翻译工作四年,最终选择回乡创业。谈及转行动因,这位年轻人说:“起初我父亲在大棚打工,我去顶班时发现香菇种植潜力很大,加上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我就决定回来试试。”

天祝县松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种植的花菇(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2023年,他试种了2个大棚,初尝甜头后,2024年将种植规模扩大至20个大棚,今年更是承包了30个大棚种植香菇,前期投入近130万元。据他介绍,经营得好的情况下,一个大棚年收益约3万元,30个大棚的利润可达80万元到90万元。
“大菇主要销往北方市场,中菇则受南方市场青睐。”阿华千多吉介绍,今年新建成的天祝县高原夏菇交易中心吸引了众多收购商,为香菇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
小香菇真正种出了“大产业”。近年来,该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县上的第二个10亿级产业着力培育,现已形成以南阳山片区为主,辐射朵什、西大滩、哈溪、祁连等乡镇的产业布局,带动全县5000余户2.1万名群众通过食用菌产业实现了户均增收2.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