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一田双收 寒地“稻蟹共生”养出好日子)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广网呼伦贝尔8月16日消息 初秋时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穗红新村,100亩稻田绿浪翻涌,稻香四溢。几只肥壮的河蟹在水间穿梭翻动,掀起阵阵涟漪。农户范文杰正提着桶,将饲料撒向田间——螃蟹争相上前,田水微荡。
“稻田里养蟹,不仅能吃掉害虫、虫卵,减少农药使用,还能排泄出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范文杰说,今年,他在稻田中投放了1000斤、4万多只中华绒螯蟹。按照长势推算,到9月上市时,仅养蟹一项就能增加收入约3万元。

农户将饲料撒向田间(央广网发 靳黛 摄)
在扎兰屯市,这样的“稻蟹共生”模式正逐渐从试点走向推广。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水产站办公室主任韩翠平介绍,为确保试验顺利,投放前进行了围栏搭建、水质监测等准备工作。“从目前测产情况看,河蟹生长速度正常,个头也在稳步增大。”她说。
“稻蟹共生”构建起一个精妙的生态循环:稻田为河蟹提供昆虫、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河蟹在水中游动翻动泥土,相当于给稻田“松耕”,排泄物则转化为有机肥反哺稻苗。稻米颗粒饱满、口感提升,售价高于普通大米;河蟹肉质细嫩、膏黄饱满,市场前景广阔。

稻田里的螃蟹(央广网发 程继堂 摄)
今年,扎兰屯市在已有“稻鱼共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稻蟹共生”,通过政府扶持、试点先行、农民参与的方式,推动稻养蟹、蟹育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经济与生态双赢。
“我们计划明年在全市推广,让更多农户参与进来,真正实现‘千斤粮、万元钱’。”韩翠平说。
夕阳下,稻穗低垂,蟹影穿行,穗红新村的稻田已悄然孕育着又一季丰收的喜悦。
记者:李春雪
视频制作:赵函御(实习)张东阳 王凯超
稿件支持: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 扎兰屯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