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乔治·克鲁尼
主演: 乔治·克鲁尼 / 马特·达蒙 / 比尔·默瑞 / 凯特·布兰切特 / 约翰·古德曼 / 让·杜雅尔丹
上映时间:2014-3-28(中国)
剧情:影片讲述纳粹德军侵略欧洲时,希特勒借机掠夺大量珍贵的艺术品和文化遗产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史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一群历史学家、博物馆人员组成的特别部队,冒着生命危险,与纳粹军周旋,保护并夺回了数以万计的大量珍贵艺术品,彻底粉碎了希特勒的这一计划。

并非每个演员都能成为本·阿弗莱克那样的好导演,即使是选择了跟他相似的主旋律题材、启用了他的编剧班底也不行。看得出2001年的《十一罗汉》对自导自演的乔治·克鲁尼影响之大,他超凡的个人魅力也吸引来了像是马特·达蒙、凯特·布兰切特、让·杜雅尔丹等帝后级别的演员加盟,不过显然只是用豪华的卡司凑成了一盘有趣的散沙,一个既想致敬二战英雄又想复刻《十一罗汉》的电影注定两边都不得讨好。
《盟军夺宝队》有一票难得一见的明星,不同的来历,特殊的技能,这几乎成了近年来多主演剧情片的标配,不管《惊天魔盗团》还是《速度与激情》,甚至韩国的《盗贼联盟》都沿袭着这种团队模式。无论如何,这种模式首先在阵容上吸引人注意,此外它需要一个复杂的高智商剧情,还要有对不同角色排兵布阵的全局逻辑。很多团队模式的电影并没有败在请来的腕儿不够大,而是缺失了后面的两者。
应该说《盟军夺宝队》还抢占了一个占尽天时地利的好题材,即从保护人类文明产物的角度来陈述自己的反战立场,把一群拿腔拿调的艺术家逼上刀兵相见的战场,如果只是看海报上的演员名号和介绍文案,没人能不好奇。他们付给格兰特·赫斯洛夫的薪酬物有所值——他给出了一个不错的剧本,到处都是闪光的段子,每一场拆分开的戏都相当精致。克鲁尼也自有城府在胸,让·杜雅尔丹在下车抽烟时被潜伏游兵打死的普通场景拍出了相当震撼的紧张气氛。然而他并不具备一位总设计师的韬略,克鲁尼也许跟每个主角都交情不薄,很难权衡删掉谁的戏多一点。被主角光环笼罩着的马特·达蒙出场没多久就去了巴黎潜伏,此后的百分之五十戏份里都没有他,同样被主角光环笼罩着的克鲁尼自己始终是扮演旁白者和见证者的冷静身份,置身事外。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女秘书非常重要,她的角色很有魅力,与马特·达蒙有一段难忘的回忆,但那是我在看完电影后从资料介绍里读到的,这部电影根本没有给影后一个大展拳脚的空间——戏份少并不等于空间小,想想《美国骗局》里的詹妮弗·劳伦斯,同样是少少几场戏一样出尽风头——他们给凯特·布兰切特的角色只是一个活在某位男性回忆中的女郎,转变很机械,完美而扁平。
剪辑师顾前不顾后地慌忙下剪刀,编剧用力地逗乐,大家使出浑身解数黑伦敦黑巴黎黑蒙特利尔的法语口音,就是迟迟不把高潮送出来。主创们——不管导演还是编剧,都难以自拔地陷入了对救世主心态的迷恋,甚至流露出美国式的自恋情结,再加上角色戏份的分配太过平均,最终把一部本该出奇制胜的另类主旋律电影,拍成了一个前半部分鞭挞二战战犯、后半部分模仿《国家宝藏》的不伦不类的糟糕东西。——什么?十一罗汉?哪十一罗汉,说实话,在这些照片一样平板的角色快速走过银幕,我都没记全每个人的个性、职业和来历。有一个英国艺术家牺牲的场景动用了大量梦幻的闪回剪辑,还让人以为是战争已经结束了大家正围坐在炉子前面回忆当初。
但如果不报太大希望,《盟军夺宝队》还算得上是一部非常轻松有趣的二战主题电影,略带些科恩兄弟式的黑色幽默。开场梆梆敲打的木槌,突兀放大的油画,在视觉表现力上颇得新浪潮的要义。马特·达蒙不慎踩雷之后的对话也太棒了:你为什么会踩到地雷?不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日子太无聊了。(文/@伏地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