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收视率创3年新低 北京卫视停播《青春期2》引争议
《青春期2》仍由马伊琍、杜淳主演。
由杜淳、马伊俐主演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于3月6日在北京、东方、天津三家卫视开播,由于马伊俐和杜淳均属于媒体偏爱的演员,三大卫视都做了充足的推广宣传。不料,播出后收视率却一路走低,3月12日、13日,因为播出此剧,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分别跌出同时段收视率排行前15名;13日,北京卫视播出该剧的收视率仅为0.347(CSM45城市数据)在同时段排名在第20位。14日,北京卫视紧急停播《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
而在《青春2》前后,北京卫视播出的剧收视都不低。《青春2》之前播出的是其自制剧《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虽然该剧是由童瑶、曹征、李健等从未演过家庭戏的青年演员担纲主演,收视率却一路走高,大结局当晚更是以过1的收视率力克《樱桃红》等多部高收视剧位居第一。而取代《青春2》播出的由林永健、宁静等主演的年代戏《毕有财》,播出当天就令北京卫视收视率排名提升至第九位(播《青春2》时曾一度跌落到第20位),且目前收视率和收视排名都还在持续爬升中。
虽然北京卫视否认《青春期2》停播是因为收视率过低造成的,但内部人士表示,“《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收视率创造了近三年来最低,所以被紧急停播。”
据悉,《青春期2》停播之后,剧方第一时间表示,北京卫视的这一行为严重严重违约,已委托律师进行维权。同时,该剧的编剧、导演、演员和剪辑之间开始相互推诿责任:主演马伊琍指责剪辑师“你带着眼睛来上班了吗”,编剧马广源称剧本被大幅度修改,导演庞好则认为是根据第一部的反响,加大了喜剧成分导致观众不接受。此外,马伊琍的丈夫文章也加入口水战,称:“有的制片方把一部作品的失败归结到演员身上,这还真他妈的挺可笑的!”【详情见:《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遭腰斩 制作方互相指责】
《青春期2》停播背后:42集成片只有20集剧本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第一部曾创造收视神话。
马伊俐、杜淳都是电视台看好的明星,拥有一定的收拾号召力,片酬也相当不菲(有制片方称杜淳片酬要价70万单集),然而这两个大腕担纲主演的家庭伦理剧居然收视惨败,引发业界不少讨论。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发微博表示,这部剧为短平快赚钱而忽视了剧本创作,“乱改、乱加、乱注水。”
实际上,在发布会上也有主演表示,拍摄过程中并没有成型的剧本;不少台词和情节甚至是边创作边拍摄的。根据杜淳经纪人的爆料,《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只有20集的剧本,最终却拍成了42集的成片,简单注水肯定导致乏味。
据业界相关人士透露,《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第一部因为有杜淳、马伊俐、董璇担纲主演,再加上话题性较强,销售状况很好。在第一部尚未播出的情况下,第二部就已开始筹划,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开播。据北京卫视内部人员透露,他们也是在开播前20天左右才拿到盘,“原本以为还不错,看到盘才知道剧那么水。”
行业现状:电视剧预售问题多 存在市场崩盘隐患
据业内人估算,《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的单集成本在150万以内(120至130万之间),三家卫视的售价应当在200万左右,单个卫视单集近70万购买了此剧。过高的价格与惨淡的收视率,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青春期遇上更年期2》停播,也折射出不少业内现状。
A:“预购剧”是卫视购买剧目常态
由于卫视竞争激烈,目前卫视播出的剧目几乎都是“预购剧”,被停播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也是如此:购片人员根据阵容、剧情梗概、主创团队而非成片购买电视剧。某卫视购片人员表示,“在购销环节上,电视台并非像外人想象的那么强势。”她表示,很多电视剧都是刚立项确定演员就开始售卖,热门题材和有明星阵容就比较抢手,其中不乏“搅局者”,比如某演员转型执导的电视剧,某三线卫视开价65万买走,“50集,每集65万,一部剧就三千多万——这几乎就是一个三线卫视一年的购剧款,但是它非要掺和进来提高售价,导致稍微有卖点的电视剧就容易被‘抢’。”此外,她还透露,很多预购剧就只有梗概和故事大纲,这种情况下,卫视看不到其他东西,只好依照明星阵容和题材做判断。
B、都市剧有明星阵容不愁卖
随着总局题材管理日益严格化,涉案、公安、古装、谍战、宫斗、穿越等剧一一受限,抗战剧和家庭剧就成为安全又保险的剧种。据某发行方表示,与重情节的抗日剧不同,家庭剧更难判断好坏,“情节剧很好判断,看情节好坏就知道收视率如何;但是家庭剧情节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台词和风格,这一点购片人员也不能把握观众的口味。目前制片方和电视台购片人员有个共同的认知:家庭剧,只要有个故事,拉几个大牌演员,就不愁卖(不愁收视率)。”
C、明星导演主创参与投资,注水情况严重
实际上,大牌导演、大牌明星参与的大投资电视剧,失败的不在少数,北京卫视2013年播出的投资巨大的某电视剧,收视率低落,也差点被停播。一名多年参与购片的电视台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大导演大编剧大明星的剧注水情况非常严重。“很多电视台购片只看阵容和主创,导致主创人员的权限非常大。而且,现在很多导演、编剧、明星都投资自己的电视剧,有他们在,片子又好卖,所以常常拉长注水。现在电视台不临近播出,几乎都看不到成片,注水也没法提前发现;再加上,行业里没有奖惩机制,很多因注水失败的导演编剧演员,依然有人愿意信任他们。这导致整个行业完全都是一种‘赌’的心理。”
D、卫视播出剧目多为拼播,难签收视率对赌合同
把收视率与购片价格挂钩,一度被业内人寄予重望,希望藉此约束制片方。实际上,也有些电视剧与电视台签订了“收视率合同”(即对赌协议):约定基准收视点,超过一个收视点提高购买价格;收视率越高,购片价格也越高。据悉,此前播出的《妈祖》就与央视八套签订了对赌协议,由于收视率高涨,《妈祖》出品方赚了不少钱。北京影视频道也几乎都会与电视剧签订“收视率合同”,但卫视就很难,“地面频道的剧目可以慢慢挑,但卫视竞争激烈,抢购成风,再加上多家拼播,就很难约束收视率。”因此,遇到收视率不好的剧目,卫视常常只能自认倒霉,而无法要求制片方负责。
E、收视率不好卫视拖欠尾款成常态
一般情况下,电视剧购片按照3:3:4的方式付款:签订购买协议时支付30%购片款,播出支付30%,播完支付40%,也有部分电视台首播前只交付30%,尾款扣押高达70%;《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收视率不佳,按照业内人士的看法,“基本上很难拿回尾款,二轮发行也会非常苦难。”
据了解,不少卫视都是收视率较好的剧目会在数月内付清尾款,收视率不好的剧目则会陷入“双方扯皮讨债”的状态。“制片方可以选择通过法律讨要尾款,但这种情况下就是别指望再与这家卫视有交集了,所以极少数公司会采用这种方式。”
而据业内资深购片人员透露,一线卫视和准一线卫视支付片款迅速,部分二三线卫视用高价买剧,但制片方常常拿不到尾款,“准入门槛低,制作公司庞大,大家都疯抢有限的资源,演员导演编剧片酬上涨,电视剧成本那么高,实际上电视台的购片能力有限。”此前就有消息称,某东北卫视拖欠的购片款达数亿,但他们一年的购片预算才几千万,被拖欠尾款的公司不在少数。“还有部分卫视是搅局者,没钱也疯狂抬高价格——这种疯狂的景象,感觉像是2000年情形再现:那时候电视剧制作市场火热,一部《蓝色妖姬》卖了高价,收视率却非常差,最终演员没倒下、制片方没倒下,电视台却由不少人下岗了——现在情况也差不多,感觉距离整体崩盘不远了。”
小结:注水剧遭停播 有人亏钱 有人丢口碑
新《乌龙山》、《太平公主秘史》、《法兰西岁月》等剧也曾遭腰斩或缩减播出期。
实际上,因为收视率不佳停播电视剧,北京卫视和《青春期遇上更年期2》并非先行者,除了上文提到的险遭停播的某豪华大剧外,新《乌龙山剿匪记》、《太平公主秘史》、《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都曾经因为收视不佳被腰斩或大幅删减剧情或移出黄金档,这些剧目都有着显著的共同特征:剧情拖沓、人物空洞、内容注水。
电视剧播出中途遭到停播,对电视台来说,影响了其全年度收视排名进而拉低电视台的综合竞争力;对片方来说,对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等主创的各个环节的口碑都是不小的打击。再者,鉴于目前的购片支付规则,很可能在尾款支付中出现电视台和片方“扯皮”的情况,片方会因为收不到或晚收到尾款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文/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