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崑生态大会上,华为没玩概念套路——直接甩出MoLA混合大模型Agent架构,带鸿蒙座舱先踩进L3智能时代,还顺手给行业立了L1-L5分级标准。这波操作让同行坐不住,更让120万鸿蒙用户喊“值”。
![]()
乾崑大会扔王炸:MoLA+L3标准齐落地
这次大会最硬核的,是华为不绕弯子的“干货输出”。没有堆砌参数,而是直接把MoLA架构作为鸿蒙座舱的核心“大脑”亮出来——融合多模态感知、通用大模型和垂域智能体,从“用户想”到“车辆做”的链路全打通。
![]()
更关键的是,华为首推L1-L5五级分级标准,把以前车企“自说自话”的“智能”,变成了有明确标尺的东西。这不仅是鸿蒙座舱的升级,更给整个行业划了条“起跑线”,接下来谁再敢拿“语音控空调”当“L2智能”忽悠人,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MoLA不是花架子:口语控车、秒懂需求才是真智能
很多人会问,MoLA架构到底好用在哪?别被“混合大模型Agent”的专业词唬住,实际体验特接地气。以前用座舱,得喊唤醒词、说标准指令,稍微口语化点车机就“懵圈”;现在MoLA搞了全域免唤醒,你随口说句“车里有点暗”,阅读灯立马亮;导航到半路改主意,直接说“不去公司了,去商场”,车机秒响应,根本不用重新喊指令。
![]()
这不是“伪智能”的话术,是真把“人说话的习惯”融进了车机里,就像身边有个懂你说话方式的助理,而不是得按它规矩来的机器。
L3有多香?主动记路线、帮订咖啡不是吹的
这次鸿蒙座舱明确进入L3“专业助理”阶段,和L1、L2比简直是“降维打击”。L1是“你说一句,它做一句”的指令工具,L2顶多完成单一任务;但L3能“主动做事”——它记你每天通勤路线,到点自动规划避堵。
![]()
你说“想放松”,它会调暗灯光、开HUAWEI SOUND空间音、切舒缓音乐;甚至你提一嘴“想喝咖啡”,它直接帮你订好附近门店,到店就能取。这种“不用你多解释,我都懂”的体验,才是智能座舱该有的样子,而不是停留在“能语音控窗”的初级阶段。
120万用户+93.6%净推荐值:双生态撑住口碑
数据不会骗人。鸿蒙座舱用户破120万,93.6%的净推荐值更吓人——要知道行业智能座舱净推荐值平均才80%以下,能冲到90+,意味着绝大多数用户愿意主动给朋友推荐。
![]()
这背后除了MoLA的硬实力,还有华为打通的“双生态”在托底:北向生态加了HUAWEI SOUND空间音专区和腾讯云游戏,堵车时点开就能玩热门网游,比刷短视频有意思;南向生态搞定了智能香氛、氛围灯联动,夏天开空调自动切清爽香调,冬天换暖调,细节拉满。更重要的是“人车家协同”落地,下班路上就能控家里的智能家居,车真的开始变成“第三生活空间”了。
给行业立规矩:分级标准破“伪智能”乱象
不过有个点必须聊——华为推的L1-L5分级标准,对行业到底有多重要?以前各家车企都喊“智能座舱”,但没统一标准:有的车能语音控空调就叫“L2”,有的能导航避堵就说“接近L3”,消费者买车时根本没法比。现在华为把标准划清了:L1看指令响应,L2看单一任务,L3看记忆+模糊意图+主动服务,L4是“专属助理”,L5是“数字超人”。这不仅帮消费者避坑,更倒逼其他车企别再搞“表面智能”,得真刀真枪拼技术。
![]()
当然,L3时代也有要观察的点:主动服务依赖用户数据,华为怎么平衡“懂需求”和“护隐私”?云游戏靠网络,高速上信号差会不会卡顿?不同品牌的外设能不能无缝适配?这些都是用户实际会遇到的问题,也是华为接下来要补的课。
![]()
但不管怎么说,华为这次用MoLA架构+分级标准,给智能座舱行业来了次“大扫除”。它没纠结“多一块屏、多一个功能”,而是从底层重构了“人-车”交互逻辑——智能的核心不是“能做什么”,而是“能不能主动懂你”。120万用户和93.6%的净推荐值,已经证明了这条路走得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