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英伟达炸场,但亮眼财报背后仍存疑点

0
分享至

2025.11.20


本文字数:6137,阅读时长大约10分钟

作者 |第一财经 韦薇

“人工智能(AI)泡沫论”搅得华尔街惴惴不安,此前AI股创下自DeepSeek冲击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11月19日,英伟达财报姗姗来迟,这次并未令投资者失望。

英伟达是整个AI资本开支链条的源头,它的订单约等于全球AI投资的总量,它收入、毛利、指引=整个AI行业的“需求真相”。此次英伟达不仅三季度总营收两年来首次同比加快增长(+65%),最关键的数据中心收入也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6%。此外,各界更为关注的则为四季度的业绩指引,650亿美元的指引超出了华尔街约620亿美元的预期。

华尔街资管机构Amont Partners董事总经理李肇宇(Rob Li)对第一财经表示,英伟达CEO黄仁勋似乎知道市场的“痛点”,特别强调了四点——云GPU售罄(回应资本开支见顶的担忧);训练和推理的计算需求均呈指数级增长(英伟达GPU更占优势的训练需求不会因推理占比上升而下降);六年前发货的A100 GPU今年仍满负荷工作(暗示GPU极度供不应求,并回击空头称GPU只能折旧两三年);包括台积电在内的供应链强大(此前AI云服务商Core Weave因供应链问题影响交付导致股价大跌)。尽管这些喊话还缺乏细节、“AI泡沫论”“开支太大、收益太少”的中期担忧未消,但短期而言,英伟达已经可以给极度不安的市场交上一个满意的答卷。

英伟达暂时安抚市场

10月30日,英伟达的市值正式突破5万亿美元,而股价也站上了200美元大关。但11月开始,整个AI板块就陷入了回调,循环投资风险、资本开支见顶担忧、大空头做空等噪音此起彼伏,英伟达的股价也回调至180美元区间,一众热门AI股更是跌幅达到50%。

“AI泡沫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传出,但经历了近2年的AI狂潮,这次市场似乎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而大语言模型的开创者OpenAI是这一切的催化剂。

事实上,近两年来暴涨的AI股都是和算力、电力、数据中心等相关的AI基础设施公司,而如今,它们的命运似乎开始和OpenAI紧密相连。

据公开信息,今年以来,OpenAI已签署了价值约1万亿美元的交易,从而获得运行AI模型的计算能力,这些协议的交易方包括AMD、英伟达、甲骨文(Oracle)和CoreWeave等。这些企业的利益也与OpenAI未来的盈利能力相绑定——英伟达提供算力并投资OpenAI(1000亿美元),AMD提供芯片并获得股权,CoreWeave提供专用云服务,甲骨文和软银(SoftBank)参与数据中心建设。

此外,摩根大通的研究显示,谷歌、亚马逊、Meta、微软、甲骨文等超大规模企业在AI与数据中心上的资本支出迈向每年4500亿美元。近期,Meta、Alphabet和甲骨文等科技巨头的大额发债计划冲击市场,其中一些期限长达40年,Meta更是短期内两度发债,足见资本开支压力之大。这些“现金牛”开始为这场“AI豪赌”和“算力军备竞赛”举债,一度加剧市场的担忧。

然而,今年OpenAI来自数百万客户的订阅收入就接近100亿美元。紧随其后的问题是,约100亿美元的收入如何撑起近万亿美元的估值?如果OpenAI盈利模式难以持续,开支庞大的整个AI生态链将何去何从?美股又将受到什么影响?短期内市场难以解答这些疑问,于是,11月以来,抛售潮在AI股中蔓延。

直到英伟达的财报公布,市场紧张的神经才暂获安抚。尽管此前市场就预计英伟达的业绩将非常亮眼,但如何超出市场的高预期本身就是一大挑战。

美国银行提及,英伟达已在10月的GTC大会披露关键信息——2025~2026日历年Blackwell/Rubin相关订单总额约5000亿美元(较市场共识高出10%~15%),当前市场争议焦点转向宏观层面:融资环境收紧,部分超大规模云计算厂商资本支出存疑;供应受限、晶圆及内存等组件成本上涨,英伟达能否维持75%左右的毛利率;竞争加剧(OpenAI 将博通、AMD纳入供应商名单,谷歌TPU在Anthropic等场景进一步渗透)。短期来看,英伟达需同时应对高盈利预期与市场对AI资本支出的质疑,市场也期待管理层就供需情况提供明确指引,毕竟英伟达在GTC大会后(一度市值因此冲破5万亿美元)股价已经下跌10%。

“这反而为财报发布前提供了逆向布局机会。”某美国资管机构的投资经理对第一财经称,不少机构似乎是在英伟达财报前极力砸盘,从而为财报发布后的布局创造机会。

英伟达三季度总营收两年来首次同比加快增长,和数据中心收入齐创单季新高,后者同比增66%、环比增近25%;四季度营收指引中值同比增65%,三季度毛利率略低于预期但四季度料升至75%、六个季度内首次同比提升。

亮眼财报背后仍存疑点

黄仁勋本人言论的风头更是盖过了财报数字本身,可见这位硅谷科技业任职时间最长的CEO充分领会了当前市场的规律。

黄仁勋称,云GPU售罄,训练和推理的计算需求均呈指数级增长。英伟达CFO还重申,新芯片未来几个季度料将创收5000亿美元,六年前发货的A100 GPU今年仍满负荷工作。股价盘后一度涨超6%。

不过,资深投资者认为,黄仁勋还欠他们一些解释。例如,李肇宇对第一财经表示,黄仁勋在相关表述中存在多个模糊点。

“首先,黄仁勋说是云GPU售罄,但他并没有说哪些GPU是被算为云GPU;是定量,还是定价格,还是都定了?这个售罄是指售罄多久?如果是2026年、2027年的量都已经被预订, 资金何时落地?毕竟到2027年再给也不是不可以。‘售罄’这个概念不具备法律约束力,预计有很多投资者会向黄仁勋寻求具体的解释。”李肇宇称。

此外,近期一个核心会计问题正成为多空双方的新战场:作为算力基石的GPU,真实的经济寿命是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科技巨头数百亿美元的利润以及当前AI估值泡沫的虚实。预测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空头”伯里(Michael Burry)此前就指出,AI芯片等设备实际寿命仅2~3年。伯里警告称,科技巨头正在玩一场危险的会计“戏法”,旨在人为抬高短期利润。

对此,投行伯恩斯坦(Bernstein)在11月17日发布了一份报告,分析师认为,将GPU的折旧周期设定为6年是合理的。报告指出,即便考虑到技术迭代,运行旧款GPU的现金成本相对于市场租赁价格而言非常低,使得延长使用年限在经济上完全可行。

李肇宇则认为,折旧问题本质是行业供需关系的侧面反映,而非独立核心问题。若旧卡的租赁价格维持高位,说明市场供不应求,老卡仍有较强需求;若供需趋于平衡,企业则更倾向于使用先进卡,折旧速度会加快,因为先进卡有助于提升效率、降低能耗,就好比开新车虽然价格比老车贵,但新车能耗要低得多。

关键在于,短期市场对GPU、算力确实存在巨大的供不应求,于是GPU、TPU的折旧年限超预期,这也是为何英伟达称六年前发货的A100 GPU今年仍满负荷工作。这一现状不仅利好大型云服务商(算力的使用者),也利好英伟达(算力的提供方)。

“核心的争议在于,空头认为2027年供需一定会出现平衡,而英伟达则倾向于认为到2030年供求关系也会很紧张,训练和推理需求将指数式增长,但其实芯片生产是线性增长的,今天确实存在严重的供给不平衡,但各界对2027年以后的前景还很难达成共识。”李肇宇称。

未来两年资本开支还将攀升

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两年,这场AI算力军备竞赛仍将提速。换言之,AI相关资本开支尚不至于掉头向下。

AI资本开支是指企业或机构在AI领域进行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获取相关技术、设备、人才,以及开展研发、应用部署等活动。市场倾向于认为,资本开支的增长意味着未来营收的增长,反之亦然,因此这将主导市场情绪。

近年来,AI资本开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市场共识认为,2025~2027年AI赋能企业的资本支出将持续攀升,分别达到4500亿美元、5200亿美元和5400亿美元。摩根大通测算,相关建设及配套供电设施的总成本可能超5万亿美元,部分咨询机构甚至预测全球AI相关资本支出将达7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增长需求,需要公开资本市场、私人信贷、另类资本提供者乃至政府的多方参与。

更早些时候,Meta、Alphabet和甲骨文等科技巨头的大额发债计划冲击市场,其中一些期限长达40年,当举债恰逢“AI泡沫论”升温之际,各界对AI巨头的庞大资本开支能否获得中长期回报的质疑声一度渐强。

Meta引发的质疑声最大,近期股价也从前期高位(790美元)回调超25%,在本周三收于590美元附近。

具体而言,Meta上个月与包括Pimco和Blue Owl Capital在内的投资者达成了一项价值270亿美元的私人债务协议,为其在路易斯安那州的“Hyperion”数据中心的开发提供资金。出人意料的是,它在10月底又额外筹集了300亿美元的债券,这是自2023年以来最大的公司债券交易,这甚至推高了整体投资级债券的收益率。

法国Natixis投资管理债券基金经理马修(Matthew J. Eagan)对第一财经表示,Meta等企业选择通过特殊目的实体(SPV)发行债券,核心目的是将相关业务与负债剥离,避免影响自身资产负债表的借贷能力和灵活性,为长期高额资本支出预留空间。这类 SPV模式的债券发行支付了高额溢价,相较于直接在公开市场发行,Meta可能多承担了约20亿美元的利息成本,市场认为其溢价水平过高。但即使这样Meta也愿意推进,无非是因为资本开支巨大。

无独有偶,巴克莱美国信用策略主管多米尼克(Dominique Toublan)也在近期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提及,之所以作为“现金牛”的科技巨头开始大力发债,“是因为部分现金是用来返还股东,即分红。企业可能不想减少分红或减少回购,因为股价会因此受到影响。”多米尼克提及,另一个原因也在于,科技巨头在海外“囤积”了大量现金,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整体而言,发债资金一方面用于维持股票分红、股份回购等资本市场操作,保障股东权益;另一方面,为应对AI领域“军备竞赛”式的竞争,满足技术研发、规模扩张等长期资金需求。

规避资产负债表压力:通过SPV架构隔离负债,避免直接影响自身核心业务的融资能力,最大化保留经营与融资灵活性。

如今的AI债务周期实则刚刚开始,融资方式的演变将持续发生。未来,企业可能将纷纷转向债券市场。

摩根大通认为,Meta首创“Beignet 模式”私人融资,通过表外合资企业为数据中心项目融资273亿美元,该模式可能会被更多企业借鉴。高评级债券市场将承担主要融资重任。涉足AI业务的发行人已占高评级债券市场的14.5%,成为最大板块,规模超过美国银行业。未来五年,AI与数据中心相关的高评级债券发行量每年或达3000亿美元,2030年相关板块占比或超20%。

如何在AI泡沫中投资

尽管存在种种担忧,但投资者仍在加码对AI相关股票的押注,只不过当前的投资方式已经过渡到“精挑细选”,而非“全盘押注”。

对于多数“科技七巨头”而言,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科技业、投资圈人士认为,其中大多数公司仍在产生极高水平的自由现金流,进行股票回购并分红,这在互联网泡沫时期极为罕见,即使剔除AI标签,它们仍有很强的造血能力,云服务、数据中心业务需求仍然巨大。即使AI泡沫破裂,它们最多是市值受到影响,但并不涉及生存问题。

但是,二、三线梯队的AI基建提供方则情况并不乐观,最近股价回调最剧烈的也是这些玩家。

“当前只要投资者对未来商业可持续性有所质疑,就遭遇了甩卖,它们都有三个特点:资本开支大、估值高、护城河不够稳固。”高盛称。

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是近一个月暴跌近45%的CoreWeave(一年以来仍有近99%的涨幅),它是英伟达投资并支持的云服务初创公司,比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老牌云服务商,CoreWeave更专注AI/大模型训练等高算力需求。

但市场的担忧在于,CoreWeave的商业模式极度依赖英伟达供应链,本季度还因供应紧张下调营收指引,这打击非常大;公司的资本开支暴涨,大量前期投入用于数据中心、电力扩建、机柜租赁;估值高企,私募市场对CoreWeave的估值一度推到160亿~190亿美元区间,但公司尚未盈利,营收确认不稳定;CoreWeave也没有巨头那样的护城河,如AWS、Azure、Google等巨头也都在扩算力。绑定了英伟达的CoreWeave属于“短期受益GPU缺货潮的玩家”,而非长期必胜者。

李肇宇也对第一财经提及,不同层级企业投资风险差异显著——谷歌等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因拥有云业务等现金流支撑,不会轻易垮掉;而CoreWeave等二、三线纯AI服务企业,因杠杆率高、成本压力大且缺乏其他业务支撑,融资利率在高两位数,“这意味着如果没有20%的ROI(投资回报率)就很难自证,风险极高,此前AI股大跌时这类企业跌幅显著,其估值已透支至2027年以后,供需一旦松动估值便会承压”。

此外,甲骨文也被越来越多的空头盯上。该公司的股价从9月至今仿佛经历了“上天入地”。9月时,一年营收也不过600亿美元的甲骨文宣布与OpenAI签下了近3000亿美元超大订单的消息,股价两位数蹿升,逼近330美元。然而,近期股价几乎抹去了前期涨幅,回到220美元区间,市值蒸发超3000亿美元。

甲骨文在云服务市场的份额很低(仅为巨头的约1/10),而近期“剩余履约义务 (RPO)”大幅上升,反映出客户大订单和未来收入预订非常强劲,但是,Esoterica Capital(济容投资)CEO& CIO Bruce Liu表示,甲骨文已从传统稳定现金流的软件公司转型为类似CoreWeave的新型云公司(Neo Cloud),需要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和资本开支。这导致市场对其信用风险进行了重新定价,属于正常现象。甲骨文2025财年资本开支是21.2亿美元,预计2026财年将达到350亿美元,用于建设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

李肇宇建议,当前应布局更长远的赢家,关注TPU板块等有增长潜力的领域。例如,美国电力系统老旧(平均设备年龄40年以上),要实现可再生能源接入,必须做数字化升级。西门子(Siemens)是美国电网自动化的领导者之一;再如韩国现代电气(HD Hyundai Electric)通过其高压变压器(transformer)业务,在美国电力转型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客观而言,随着资本开支由云服务巨头的自由现金流支撑发展到股权、债权融资,产业投资的斜率显著变陡,可能是泡沫的前兆。但目前技术和应用的创新仍未停滞,还需密切关注下游需求放量的速度能否匹配,不宜过早对产业趋势抱以悲观态度。当前,机构对盈利增速强劲的美股并不悲观,摩根士丹利更是对标普500给出2026年7800点的目标价,未来相关科技巨头的业绩走势仍是核心,筛选在产业革命中卡位占优的公司才是“投资AI泡沫”的制胜关键。

微信编辑| 苏小

第一财经持续追踪财经热点。若您掌握公司动态、行业趋势、金融事件等有价值的线索,欢迎提供。专用邮箱:bianjibu@yicai.com

(注:我们会对线索进行核实。您的隐私将严格保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不止农村,城市里放弃供暖的业主也越来越多了

不止农村,城市里放弃供暖的业主也越来越多了

霹雳炮
2025-11-19 22:52:03
iPhone无折痕屏幕已正式定型:屏幕将由三星独家供应;该机型按计划将于明年9月亮相

iPhone无折痕屏幕已正式定型:屏幕将由三星独家供应;该机型按计划将于明年9月亮相

鲁中晨报
2025-11-19 13:47:07
割地裁军,特朗普拿出“28点和平框架”:等于逼迫乌克兰投降

割地裁军,特朗普拿出“28点和平框架”:等于逼迫乌克兰投降

鹰眼Defence
2025-11-20 17:57:40
全运会羽毛球单项五金各有归属:“雅思”完美谢幕,福建斩获两金

全运会羽毛球单项五金各有归属:“雅思”完美谢幕,福建斩获两金

羽毛球杂志
2025-11-20 22:57:23
工信部下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或迎重大利好

工信部下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或迎重大利好

通信头条
2025-11-19 19:12:59
南方小个子到北方能有多崩溃?网友: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极强

南方小个子到北方能有多崩溃?网友: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极强

夜深爱杂谈
2025-11-15 21:50:14
冬天,抓紧吃这“皇帝菜”,一安神,二消痰,三护肝,鲜嫩当季

冬天,抓紧吃这“皇帝菜”,一安神,二消痰,三护肝,鲜嫩当季

阿龙美食记
2025-11-19 21:29:48
建议中年男人:冲锋衣尽量别穿“始祖鸟、骆驼”,3种国货更高级

建议中年男人:冲锋衣尽量别穿“始祖鸟、骆驼”,3种国货更高级

时尚搭配师Nicole
2025-10-27 00:01:58
太意外!著名相声演员去世

太意外!著名相声演员去世

黄谋仕
2025-11-15 16:34:18
唐嫣罗晋被曝婚变上热搜,两人商业已无关联

唐嫣罗晋被曝婚变上热搜,两人商业已无关联

新民周刊
2025-11-19 22:26:24
申京霍勒迪带着杜兰特赢球,火箭五连胜,下一场迎来争冠试金石

申京霍勒迪带着杜兰特赢球,火箭五连胜,下一场迎来争冠试金石

姜大叔侃球
2025-11-20 11:04:22
随着樊振东全运夺冠后反遭网暴,彻底揭开体坛最恶心一幕!

随着樊振东全运夺冠后反遭网暴,彻底揭开体坛最恶心一幕!

田先生篮球
2025-11-17 22:11:55
青龙奖明星生图:玄彬油到不敢信,林允儿脸肿胀,孙艺珍面相突变

青龙奖明星生图:玄彬油到不敢信,林允儿脸肿胀,孙艺珍面相突变

小徐讲八卦
2025-11-20 08:55:20
结婚8年妻子花光116万积蓄,其中67万打赏男主播,丈夫痛哭:不爱了,她耐不住寂寞

结婚8年妻子花光116万积蓄,其中67万打赏男主播,丈夫痛哭:不爱了,她耐不住寂寞

大风新闻
2025-11-18 09:58:09
“性萧条”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危机

“性萧条”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危机

深蓝夜读
2025-09-24 16:00:09
南昌女子天天吃苹果,一年后去体检,医生却傻眼了

南昌女子天天吃苹果,一年后去体检,医生却傻眼了

不易一字
2025-07-18 18:01:02
朝鲜率先开火!黄海炮声四起,钓鱼岛危机升级,局势骤然紧张!

朝鲜率先开火!黄海炮声四起,钓鱼岛危机升级,局势骤然紧张!

史纪文谭
2025-11-19 01:08:10
起飞点两侧短白线,四川舰远窄于福建舰,可能真的只是无人机航母

起飞点两侧短白线,四川舰远窄于福建舰,可能真的只是无人机航母

啸鹰评
2025-11-19 22:33:02
曾某远没原配漂亮!对比照曝光,祖某也并不爱她,坐姿说明一切

曾某远没原配漂亮!对比照曝光,祖某也并不爱她,坐姿说明一切

子芫伴你成长
2025-11-09 22:05:23
律师行业崩了,近七成同行活得像行尸走肉

律师行业崩了,近七成同行活得像行尸走肉

麦小柒
2025-10-31 20:53:15
2025-11-21 06:16:49
第一财经资讯 incentive-icons
第一财经资讯
第一财经官方账号
236325文章数 62063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财经要闻

揭秘三体公司原CEO许垚投毒杀人案始末

头条要闻

日本政府被判赔偿39亿日元

头条要闻

日本政府被判赔偿39亿日元

体育要闻

Faker,何以成为Faker

娱乐要闻

胡彦斌的每一任都是大美女

科技要闻

马云发话了:冲第一

汽车要闻

AI驱动内容营销新纪元 2026网易年度新车总评榜揭晓

态度原创

房产
艺术
数码
健康
家居

房产要闻

超95亿!三亚巨量资产,突然甩出!

艺术要闻

100首宋词,100幅宋画,惊艳一千年的时光!

数码要闻

一键击毁芯片无法恢复 十铨科技发布全球首款支持销毁的SSD

警惕超声报告这六大"坑"

家居要闻

黑白极简 慵懒通透空间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