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韩韩(作者系蓝媒汇创始人)
一直坚持纯电的小鹏,还是妥协做增程了。
虽说这个消息早在去年底小鹏发布了鲲鹏超级电动体系的时候就有苗头,但实际装车的消息还是让我觉得有点“遗憾”。
11月20号小鹏新品发布会上,展示了新一代六座MPV小鹏X9,号称是全球续航最长大七座。60L大油箱加63.3kWh大电池的加持下,纯电续航452公里、综合续航1602公里。最快12分钟充电70%、电芯热失控后24小时不起火不爆炸。
售价MAX版30.98万起、Ultra版32.98万起,比之前预售发布会公布的降了4万左右。还有些零碎的技术介绍,就不一一复述了。
实际上我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纯电党,一直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与配套建设的完备,纯电早晚是要碾压其余一切路线、成为效率最高的唯一选择。而坚持了那么久的纯电路线、特别是在更大更强的固态电池曙光已现的背景下,发布会之前的我其实很不理解小鹏为啥这时候选择舍本逐末。
![]()
但整场发布会下来,我有三点新的思考:
第一,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并没有市场上预期的那么乐观
刚过去的小鹏科技日上发布的机器人IRON,胸口就是搭载了一块固态电池。看起来这个技术似乎已经可以落地了。
实际上这次和现场多个小鹏的工作人员、工程师等聊了聊,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IRON是不计成本、倾全力打造的“初号机”,它采用的固态电池不存在大规模应用在汽车上的可能。以他们预计,乐观的话5-8年,悲观的话8-10年,新能车才能享受到固态电池技术。
但是平均下来7-8年的空窗期里,纯电就是无法达到期望极值、依然存在续航焦虑。所以有必要推出那么一款产品占据住生态位,这样未来在技术突破时也可以顺势“合流”。没有干等技术突破、把市场白白送人的道理。
第二,极端场景下,增程是一根让人安心的“稻草”
车厂们卷到今天,已经把纯电的续航卷到足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了。比如我刚提的小鹏新P7已经把续航干到700+公里,基本满足了我所有的驾驶场景。但我还是经常在电量低于30%的时候焦虑:万一我要有急事没时间充电呢?万一我需要跑1000+公里的长途呢?万一我去的地方没有那么强的配套设施呢?
人的安全感是很难满足的,想要解决焦虑,就必须得有一个甚至几个“托底”选项。
发布会上何小鹏举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22年的时候小鹏在墨西哥考察,赶上当地受极端高温影响、多次出现长时间停电现象,再加上他们薄弱的供电网络,让新能车的普及受到很大影响。
恰巧增程就是一个“托底”选项,是解决消费者最后一点忧虑的keyword。
![]()
第三,用MPV试水增程,解决的是小众用户们最广泛的隐形刚需
我其实一直认为,MPV的应用场景就该是公务车、接待车、小型旅游车与保姆车。但最近几年新能车企们推出的MPV都极尽渲染家用场景,而且是增程MPV的家用场景,让我很奇怪这一用户画像到底是怎么来的。
后来和多个购买MPV车型的朋友聊天,发现他们普遍提到一个场景:即夫妻二人、带着双方父母四人、再加一个孩子的出行,包括野餐聚会、短途旅游等。这时候一款纯电、智能,主打省钱与乘坐舒适度的MPV,是能戳到这个群体心坎上的。
但是当隔了三五年,周边的景点已经逛腻了、活动半径开始扩张的时候,就会有长途自驾、探亲的需求,这时候增程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这也是我此前一直不看好纯电X9、理想MEGA的最大原因——产品力虽然高,但适用性太低了。
而且现场和小鹏的工作人员聊起来时他还表示,其实这次做增程X9秉持的理念是“随时随地,能开能用”——不管是当接待车、保姆车还是家用车,都要做到不管电量多少、不管目的地多远,都能马上出发。这些小众用户的根本需求,是小鹏用X9试水增程的第一步,未来增程轿跑、增程SUV都会有相应的产品填补空白。
小鹏正式转向增程后,现在还在坚持纯电的、市占率比较高的公司,就剩下特斯拉、蔚来和小米了,而且听风声小米接下来也会做增程。在市场的教育下,再嘴硬的车企身体都变得诚实了。
关于纯电和增程谁更符合市场的争论,在固态电池还不能大规模落地的当下,看来还是增程赢了。
阅读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