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一听到“胰腺癌”就恐惧,因为它很隐蔽,一发现往往就是晚期,为何胰腺癌难以早发现?如何让大家早期识别“胰腺癌”?
![]()
“上海健康播报”第11期发布会聚焦胰腺癌防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 供图)
11月20日为世界胰腺癌日,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在“上海健康播报”第11期发布会上表示,胰腺癌早期难以被发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胰腺生理结构特殊,在腹腔深部,位于胃、十二指肠、脾脏等器官后方,常规体检的超声检查容易漏诊;二是缺乏早期典型症状,很多患者早期无任何症状,即便有症状也常被误以为是胃肠或肝胆疾病所致,从而延误早诊时机。
但虞先濬强调,胰腺癌早期并非毫无信号,只是症状隐蔽易被忽视,他总结的四句口诀可帮助市民识别,一是中上腹饱胀不适不一定是胃肠病,持续且无规律的上腹部不适、隐痛、钝痛和胀痛,尤其在夜间时加重,这些也都是胰腺癌常见的首发症状;二是腰背部酸痛不一定是骨科疾病,胰腺癌引发的腰背部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刺痛或放射痛,这种非典型疼痛容易被忽视;三是眼睛发黄,不一定是病毒性肝炎,胰头肿瘤早期可能出现皮肤、巩膜发黄、小便深茶色、大便陶土样等黄疸表现;四是步入中年后血糖增高不一定是糖尿病,肿瘤破坏胰岛细胞也会引发血糖异常增高,此外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消瘦、乏力也属典型早期信号。
是不是所有长在胰腺上的肿瘤都是胰腺癌?对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吉顺荣解释,并非所有长在胰腺上的肿瘤都是胰腺癌。从肿瘤性质来看,胰腺肿瘤分为良性、恶性及交界性等不同类型。通常所说的胰腺癌是指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因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相对较差,在临床中更为人熟知,才让很多人误以为“胰腺上长瘤就是癌”。
吉顺荣进一步表示,原发于胰腺的恶性肿瘤,还有一种重要类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也被称为“乔布斯癌”,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于2011年因此病去世。它源于胰腺多能神经内分泌干细胞,和胰腺癌在生物学特性、发病机制、治疗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本质区别。这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较长,但这种肿瘤到晚期发展也会比较快。
关于胰腺癌筛查方法,吉顺荣给出建议:普通人群每年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联合腹部B超,即可实现基础防控;高危人群则需加强精准筛查,包括有肿瘤家族史、慢性糖尿病、胆胰系统慢性疾病者,建议采用上腹部薄层螺旋平扫+增强CT,可精准检出1厘米及更小的早期病灶,为根治性手术争取时间。他同时提醒,CA199升高并非一定是胰腺癌,胰腺炎、胆囊炎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虞先濬提出三大核心建议:远离烟酒伤害,吸烟是胰腺癌明确高危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优化饮食结构,摒弃“高热高脂、吃荤过多”的习惯,遵循“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原则,足量摄入蔬果、奶类、大豆,减少红肉摄入;管控基础疾病,慢性胰腺炎、肝胆疾病、糖尿病等若控制不佳会持续损伤胰腺,肥胖作为代谢异常表现也属风险因素,需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做好体重与代谢管理。
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预防与筛查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治所主任医师吴春晓指出,目前,癌症的早期发现、治愈和生存状况有了显著提升。上海最新的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全市常见癌症诊断时早期比例已提升至42.8%,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达到61.6%,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我们不仅要正确认知癌症是慢性病,还要抓住癌病过程‘慢’的特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治愈,1/3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医疗措施延长生存期、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吴春晓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