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那一刻,一定是喜悦的。但作为过来人,我也要说句扫兴的话:通过法考只是起点,法律职业证书知识一张入场券。
十几年的律师生涯,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终身学习是法律人的宿命和荣耀,职业伦理不是考试科目,而是执业生命线!还有很多东西在书本及课堂上根本学不到。
关于考公还是当律师、到底如何选择,我后面有时间再聊,我就假设你们是要做律师的吧,我来告诉你们如何选择律师事务所。
第一、我们要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能要什么——先客观自评,谢绝一切高估,因为目前法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果我们眼高于顶,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
第二、我们要了解律所能提供什么,这就涉及到对律所进行分类。中国的律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红圈所 (Red Circle) 与一线外资所】
特点:顶级薪酬、顶级客户、顶级业务(非诉为主,如IPO、并购、私募等),国际化视野。
优势:较为光鲜的履历,为未来职业发展铺平道路;高强度工作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接触前沿复杂的业务,积累高端客户和人脉。
挑战:对毕业院校、学习成绩、外语能力、实习经历要求极高即门槛高;“996”是常态,工作压力巨大,对身心都是考验即劳动强度大;可能长期只负责某个大项目中的某个环节,如尽职调查,知识面可能变窄即专业化的螺丝钉,除了继续在这个团队打工,独立后无法展业,因为接触不到此类客户;
适合人群:名校毕业、抗压能力强、目标明确、渴望在专业领域快速达到顶尖水平的毕业生。
【全国性品牌大所】
特点:规模大、分所多、业务领域全面,在多个城市和领域都有影响力——不过,规模大,和你也没什么关系,再就是,我们要深刻理解“世界就是巨大的草台班子”
优势:品牌认可度高,业务来源稳定;如果不喜欢当前团队或业务,有可能在所内申请转岗,上面的红圈所基本上只有离职一个选项;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业务,有利于成长为综合型律师即存在综合发展的机会;
挑战:不同团队、不同合伙人之间的差异可能非常大,需要仔细甄别;同样存在竞争压力。
适合人群:希望获得一个稳定且受认可的平台,但不想承受红圈所极致压力的毕业生。
【区域性强所 / 精品所】
特点:在特定区域内(如华东、华南、西南等)拥有极强的市场和客户资源,可能是综合性强所,也可能是某个领域的“精品所”(如专做海事海商、知识产权、刑事辩护)。
优势:深耕本地,在区域内人脉广、资源深,有利于长期在当地发展;专业精深,在特定领域提供极深度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工作强度可能低于红圈所,但薪酬和发展前景在当地非常有竞争力即很有性价比。
挑战:如果未来想换城市发展,品牌的辐射力可能不如全国性大所。
适合人群:有明确的意向城市,并希望在该城市长期稳定发展的毕业生。
【中小型综合所】
特点:规模适中,业务类型多样,诉讼和非诉业务可能都有涉及。
优势:可能更早有机会独立接触客户、出庭、负责小项目,全方位能力得到锻炼即你执业实习阶段就是万金油,什么都要做、什么都会点,类似“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团队规模小,与合伙人和同事关系更紧密,能得到更多直接指导;在管理和文化上通常更为灵活即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挑战:品牌效应较弱,未来跳槽时可能需要更多依靠个人能力证明自己;业务质量参差不齐,业务类型通常较为基础或收费不高;没有培训体系,更多依赖“自学”和“悟性”——当然,我也不看好律所的培训,不管什么类型的律所。
适合人群:自我驱动力强、希望快速独立、不特别看重律所品牌的毕业生。
第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我评估有了,平台类型也清楚了,那我们就来列一下决策清单。
首先,锁定几个目标律所或团队,然后考虑以下几个维度,排名有顺次、存在先后问题:
带教律师的资历、品性、业务类型——这个最重要;业务类型和质量;薪酬待遇与发展规划;团队/律所文化及工作强度——当然,要结合薪酬待遇一起看。
——后续会找个时间就上述几个维度问题具体展开,先简单带过。
#小兜法眼看世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