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1月LPR维持不变:年内降准降息预期减弱,货币政策更趋精准

0
分享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边万莉、唐婧

11月20日,最新一期LPR报价出炉。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5年10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值得关注的是,LPR报价已连续六个月保持不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为LPR定价“锚”的7天期逆回购利率连续多月保持稳定;另一方面,银行受净息差等因素影响,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

当前,市场对降准降息预期已有减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市场流动性总体较为充裕,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精准调控流动性,利率水平也处于较低水平,银行净息差本身较低,也需要维持合理的净息差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2019年8月,央行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后的LPR由各报价行按照对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七天逆回购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目前,LPR已经成为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金融机构绝大部分贷款已参考LPR进行定价,直接影响着各类经营主体融资成本。LPR 包含1年期与5年期以上两个品种,前者主要短期经营贷与消费贷,后者则与房贷等长期限贷款密切相关。

根据11月最新报价,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两个期限品种的LPR报价均是连续6个月保持不变。多名业内专家一致认为,LPR继续“按兵不动”,符合市场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6月以来LPR报价一直按兵不动,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受年初以来出口超预期、国内新质生产力领域较快发展等推动,宏观经济走势稳中偏强,逆周期调节需求相应下降,货币政策保持较强定力。

从LPR的定价基础来看,今年6月以来,作为LPR定价“锚”的7天期逆回购利率始终稳定,根据央行11月以来开展7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公告,其利率均为1.40%,与5月以来的报价持平。“11月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没有发生变化,已在很大程度上预示当月LPR报价会保持不动”,王青如是说。

从银行报价来看,报价行下调LPR报价加点动力不足。王青认为,尽管近期包括1年期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AAA级)在内的主要中长端市场利率稳中有降,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的融资成本略有下行,但在商业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最低点的背景下,当前报价行也缺乏主动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随着持续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银行息差缩窄压力仍然不小。”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尽管与二季度持平,但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10个基点。因此,银行缺乏压降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在他看来,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是货币条件比较宽松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低位下行,说明货币条件比较宽松、资金供给比较充裕。在这种情况下,引导LPR下降并非当务之急。而且,随着市场利率不断降低,降息的边际效应也在下降,降息并非当前稳增长、促消费的关键因素。

数据显示,10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8个基点。从利率水平看,贷款利率已经在低位运行了较长时间,表明信贷资源供给总体充裕,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较高。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随着市场对降准降息的预期减弱,第四季度降息和调降LPR概率较小。

他进一步解释称,从经济基本面看,预计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亿元结存限额等增量财政政策加快落地生效,以及“十五五”重大项目可能前置的共同支撑下,全年GDP完成5%的增长目标压力可控;加上物价稳步温和回升(核心CPI同比增速连续6个月回升、PPI环比增速连续3个月止跌),短期内货币政策大幅加力的必要性较小。

从约束条件看,银行净息差承压、需求不足导致政策传导存在“软绳效应”等因素,持续制约货币宽松尤其是降息的空间和效果。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并非宽不宽松,而是需优先解决政策效果下降的梗阻。

“未来一段时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还有一定实施空间,但边际效率已经明显下降。”董希淼提醒,过度放松货币金融条件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效果也需要关注,比如资金空转、资本市场波动加大等。因此,市场应降低对下一步大幅度降准降息的预期。

11月11日,央行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再次释放出货币政策思路边际变化的重要信号。央行表示,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其中,“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表述,与“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的表态一脉相承。多名受访经济学家也向记者解读,此次央行重提“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意味着下一阶段货币政策需兼顾短期经济波动与中长期结构优化,且政策天平可能更向中长期考量倾斜。

董希淼认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预计将更加注重精准、协同和均衡。一方面,淡化规模,优化结构。央行在报告中强调,“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未来将更加注重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配置到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强政策的精准性。

另一方面,加强财政政策协同发力。在地方政府持续化债、新型政策性工具落地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来配合,继续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共同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稳外贸,增强政策的协同性。此外,维持均衡合理的利率。央行在报告的专栏中提出,“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这表明,央行将审慎对待利率变化,引导市场减少资金空转套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21世纪经济报道 incentive-icons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商业新闻领导者
220966文章数 74330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