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深圳,有没有一条路能串起几代人大半辈子的记忆?
如果是蛇口的荔园路,答案是肯定的。
这条2.3公里的林荫道,不仅见证了城市变迁,更是几代蛇口人真实的生活轨迹。
从育才二小看海的教室,到四海公园放风筝的草坪;
从“天使屋”五毛钱的串串,到体育中心五块钱的篮球场;
从背着书包的学童,到骑着单车的青年,再到推着婴儿车的父母;
同样的树荫下,走过不同的人生阶段。
说它是一条路,倒不如说是一本摊开的相册,每个转角都收藏着老蛇口人的故事。
![]()
![]()
![]()
![]()
![]()
深圳有五条荔园路,论及存在感最强的,当属蛇口荔园路。
全长约2.3公里,从后海大道一直延伸到兴华路。树冠在空中交织,宛如一条天然的绿色隧道。
正午走上一趟,微风拂过树叶,阳光从枝叶间洒落,投下斑驳光影。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显得整条街道静谧悠然。
这一幕,仿佛走进了新海诚动画里的场景。
![]()
![]()
走在这条绿色隧道里,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两旁的树木长得特别随性。
其他街道的行政树那般整齐划一,荔园路的小叶榕是各有各的脾气。
有的枝干粗壮如伞,有的歪扭得自成风景,还有的早已相互缠绕,分不清彼此。
随便找一棵,扫扫树牌上的二维码,树龄基本在五六十年以上 —— 真正的“老蛇口”。
而这种自由生长的状态,倒真有点像老蛇口,包容、多样,带着点不羁的生命力。
![]()
![]()
![]()
![]()
这些自在生长的老树,荫蔽着树下从容不迫的日常。
老社区楼下的店铺组合就很有意思,超市紧挨着照相馆,文艺手作店隔壁就是接地气的猪脚饭店。
行业不沾边,风格反差大,但偏偏凑在一起混搭。
方便了街坊,也凑齐了生活的各种需求。
![]()
![]()
在荔园路走走停停,连时间都仿佛慢了下来。
外卖小哥骑到这段路,会不自觉放慢车速,开着外放跟着哼两句,享受树荫下的凉快。
路边老住户们大多是养花能手,把阳台打理得像个小植物园,有的吊兰垂满栏杆,有的三角梅探出墙头。
大城市里的慢生活,有时候真的只需要一条这样的街。
![]()
![]()
![]()
![]()
对蛇口人来说,荔园路远不止是条2.3公里长的林荫道。
它像一条生活线,把上学、看病、买菜、逛公园这些日常都串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几代蛇口人的校园回忆都装在这条路上。
要不是为了去外头读大学,很多人可能一辈子的大事——读书、上班、安家,都能在这一条路附近搞定。
第一声啼哭,在联合医院(蛇口医院)
![]()
第一天入园,走进育才一幼或三幼
![]()
第一声朗读,留在育才一小或二小
![]()
第一次期中考试,发生在育才二中或三中
![]()
![]()
第一次晚自习,发生在育才中学
![]()
家住荔园路边的小曼对此深有体会。17年出国读书时,她最想念的除了家人和楼下肠粉店,就是这条每天走过的路。
“小时候赶着上学没注意,离开后才发现,它原来那么优雅从容。”
毕业后兜兜转转,又回到荔园路附近工作。
于是,每天最治愈的十分钟,便是上下班时,骑车穿过荔园路的绿荫隧道。
从四海公园到南海意库,枝叶轻抚头顶,空气里漫着青草香。
![]()
而有些味道,比景象更早地烙在记忆里。
比如小时候每天经过“上海副食品”,那阵飘散在空气中的温润豆腐香,至今想起仍觉真切。
是啊,荔园路确实不长,脚程快些,半小时便能走完。
但对在此生活已久的蛇口人来说,这半小时的路,他们用大半辈子走出了一层温暖的厚度。
![]()
![]()
![]()
如果说荔园路承载了几代人的校园记忆,那在老一辈蛇口人心里,这条路更见证了他们热火朝天的青春。
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蛇口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高高地立在望海路尽头,整个片区都响着机器的轰鸣。
那时候的荔园路,是工厂女工们每天的必经之路。
![]()
图源@三洋厂高管罗沛先生
在蛇口工业区的黄金年代,三洋电机、凯达玩具厂、至卓飞高等工厂汇聚了全国第一批打工妹。
这些十七八岁的姑娘,成为中国最早走出农村进工厂的年轻女性。
一位曾经的凯达老员工回忆:“那时候,我们厂食堂天天有鸡腿,三洋不发鸡腿,但给每人配了凤凰或永久自行车。”
每天上下班时分,工业七路与荔园路交汇处便涌动起一片浅蓝色。成群结队的女工们穿着统一工装,戴着头巾,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榕树荫下。
“她们骑车的样子,像赛马场上的骏马,整条路都是青春的气息。”
这流动的蓝色长龙成了蛇口最标志性的风景,让当年在育才教室里的学生至今记忆犹新。
这支充满生命力的队伍,不仅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更被永久定格在深圳的影像史册中。
![]()
![]()
蛇口建成国内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
进入21世纪,蛇口悄然换新。
1995年,凯达玩具厂迁往东莞;十年后,三洋厂区被招商地产回购,机器轰鸣的厂房变身“南海意库”创意园。
“打工妹”的身影从此消失在蛇口,当年轰鸣的机器声,被鸟鸣和风声替代。
只有路旁那些更显茂密的榕树,见证了一条路从“单车大军通道”到宁静林荫道的变迁。
那些骑着单车的女工们,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这条路。
而这条路,也把那个生机勃勃的蛇口,永远留在了城市的记忆里。
![]()
![]()
![]()
在蛇口人记忆里,荔园路就是这样的存在。
从校园门口的小卖部到老厂房改造的创意园,从四海公园的大金牛到体育中心的篮球场。
这里的每个角落都装着故事,每棵树都见过青春。
育才二小的海
![]()
从前的育才二小,是一所推开窗就能看见海的学校。
校门左手边曾是一片深圳湾的海水,校歌里那句“深圳湾畔,南山脚边”,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上完音乐课,从专用教室走回主楼,在连接两栋楼的楼梯上,一回头就能望见海和对岸的香港。
看海,曾经是二小学生的课间标配。
曾经的“天使屋”
![]()
在荔园路与爱榕路的十字路口,有一家谁都绕不开的小店,装满了一代代育才二小和二中学生的共同记忆。
最早叫“天使屋”,后来改名“麦路嘉”,现在招牌又换了,彻底成了陌生面孔。
当年放学得先溜进店里,来瓶冰汽水,吃几串香喷喷的炸货,再淘点新到的漫画和怪玩具。
那会儿的零花钱,大半都贡献在这儿了。
四海公园
![]()
荔园路乃至整个蛇口的人,对四海公园都有说不完的回忆吧?
这个开了38年的老公园,改造后人更旺了。里头蹲着全世界最大的单体铜牛,很多人都叫它“大金牛”。
小时候在这划船、中秋提灯笼、过年放沙炮,周末追风筝。树枝上常年挂着几只风筝,也算公园一景。
公园西边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前身是家儿童书店,小时候都在这买过恐龙书、童话磁带。
对了,书店背后藏着一个“快乐仙子”游戏厅,那可是好多人的街机启蒙地。
![]()
![]()
蛇口体育中心
![]()
住在荔园路的人,有个共同的默契——心情好或不好,都会去体育中心报个到。
小学开始就来这跑步踢球,到初中时,篮球场成了周末必蹲的据点。
那会儿散客票五块一张,不少人天刚亮就冲来占场。清晨人少凉快,很多人的三分球和摸篮板,就是在这儿练出来的。
最难忘是育才的集团运动会,小学到高中全聚在这儿。学生们坐在场边不怕晒地疯玩一天,现在想想,那大概就是青春最好的样子。
![]()
![]()
风华大剧院
![]()
在蛇口长大的孩子,大概都有过同样的期待——最盼着去风华大剧院。
因为碰上六一、教师节,学校就组织文艺汇演。
说实话,开心不是想表演,主要是能蹭出半天不用上课,而且放学不用留下来补作业。
G&G创意社区
![]()
育才中学斜对面的南星玻璃厂,如今成了年轻人扎堆的G&G创意社区。
同一个地方,换了一副模样继续热闹。红砖墙、玻璃房,周末还有市集和展览。
蛇口人的朋友圈里,总能刷到老同学、旧同事分享它的动态。
老厂房变身创意园,这大概就是荔园路最熟悉的剧情了。
荔园路上的老社区们
![]()
荔园路两旁的老社区,或许才是蛇口真正的“生活博物馆”。
文竹园、翠微园、玫瑰园……这些“八大园”和四海小区、半岛花园共同构成了蛇口的底色。
那些藏在小区里的游戏机厅和酒吧,是不少男孩们的秘密基地,他们在那里结识“江湖兄弟”。
而被老爸揪着耳朵抓回家,上演一场生动的家庭教育课,几乎是每个人的保留节目。
如今这些老小区就像“南玻”一样,老一辈奋斗的工业往事和“工业区子弟”的野孩子岁月,正慢慢淡出视线。
无论画风怎么变,始终是蛇口人记忆里最坚实的锚点。
![]()
![]()
![]()
![]()
![]()
时光在变,荔园路却把整个蛇口的记忆,都留在了那片绿荫里。
![]()
图文丨Vennphang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转载需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