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叫蒋女士,46岁,上海人,独身,无子女,父母双亡,舅舅早逝,远房亲戚一年见不了一面。10月14日她头晕得厉害,给公司打了请假电话,再后来声音消失了。同事上门查看,推开门的瞬间她蜷缩在地已站不起来。救护车将她送进ICU,诊断结果:脑部严重病变,生命垂危。可接下来的一幕,比病魔更冰冷,她卡里有几十万存款,买了重疾险,工资每月照常到账,但没人能动一分钱。医院催缴费,保险拒理赔,银行说“必须本人办理”,居委会想帮法律不认!
钱是她的,命是她的,但决定权谁的都不是!邮电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镇君说:“我们愿意托底但法律不认。”不是不想救,是不能救。要成为她的监护人,必须走法院程序:第一步申请宣告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二步由法院指定监护人。这一套流程,快则两三个月,慢则半年。
![]()
可她在ICU每天花费上万元,她等得起吗?讽刺的是,她买的重疾险明明涵盖此次病情,但保险公司只认一条规则:非本人签字,非近亲属代办,一律不赔。她的钱像被锁在透明保险箱里,看得见摸不着。这不是个案,这是千万独居者的“定时炸弹”。
她是大城市里千万“社会性孤儿”的缩影,有工作、有收入、有社保,却没有法律意义上的“亲人”。一旦倒下,整个社会支持系统瞬间失灵。银行、保险、医院、居委会,各自为政,一个讲合规,一个讲流程,一个讲政策,唯独没有人问她怎么办?
![]()
我们总说“结婚生子是传统”,可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丁克、不婚,我们的法律和社会机制,却依然停留在“家庭本位”的时代。她的悲剧,不该由她一个人承担值得庆幸的是,居委会没有放弃。王镇君书记主动联系法院、司法局,推动紧急立案,争取尽快指定临时监护人。律师志愿者也已介入,免费提供法律援助。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
但我们也必须追问:为什么非要等到人躺在ICU才想起“监护人”?为什么不能提前设立意定监护制度,让健康时的自己,指定信任的人作为未来监护人?如果你是一个人生活,请务必做三件事:立一份意定监护协议(去公证处,成本不到500元);指定医疗代理人,明确突发情况下的救治意愿;银行卡、保险单、密码托管给可信赖的朋友或机构。不要觉得“我还年轻”“我身体好”。意外从不预告,但准备可以提前。
![]()
蒋女士还在ICU,生死未卜。她的事是一个警钟,在这个高度个体化的时代,自由的背后,是责任;独立的代价是周全。我们赞美单身自由,但也该建立与之匹配的社会保障。别让下一个她,有钱治不了病,有保赔不了命,有家却无人可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