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打工人来说,上完一天班之后,最爽的是什么?
当然是去搓一顿了!
阿信的一位朋友小A,也是这么想的。上个月的一天晚上,他刚做完手头一个大项目,按“老规矩”拉上几个同事,去烧烤店里好好犒劳了自己一番。几个人点了满满一桌烤肉,又喝了好几瓶啤酒,一直喝到饭店打烊。
![]()
小A已经习惯了这种“微醺”的夜晚,到家之后简单洗漱了一下,就关灯睡觉了。没承想,后半夜时,他的肚子突然剧烈地疼了起来,还把刚才吃的东西都吐了出来。
小A以为是烧烤不卫生,吃了点胃药,可不光没有效果,反倒越来越疼,疼得他冷汗直冒、满地打滚,赶忙去医院看了急诊。医生听了小A的症状描述,眉头一皱,开了一大堆检查单子,又是抽血,又是拍片。折腾了好久,一看诊断结果,只见上面写着五个大字:
急性胰腺炎!
这是个什么病?医生一脸严肃地解释说,急性胰腺炎非常凶险,即使接受最先进、最及时的治疗,仍约有20%的患者会进展成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潜在的死亡率可达40%。
吓坏了的小A,赶忙搜了一下,原来,类似的案例还真不少:
一名32岁的男子因为假期里频繁的火锅烧烤局导致腹部剧烈疼痛,最终被送进ICU,他体内抽出的血液已呈明显的乳白色,是典型的“乳糜血”(俗称“牛奶血”),最终他被确诊为急性胰腺炎;
另一名31岁的男子第5次患上急性胰腺炎被送医抢救,经检查,该男子甘油三酯超标13倍,血糖近正常值4倍,医生称该男子的胰腺如同 “泡在油污中”;
还有一位女孩,饮食食谱自律到堪称“完美减肥餐”,每天吃水煮鸡胸肉、西兰花、土豆,几乎完全戒掉了油脂和碳水,但就是这样看似“健康”的饮食,让她的胰腺完全坏死,被送进急诊室。
![]()
看完这些案例,小A一阵后怕。可他还是不明白:胰腺到底是什么器官,为什么暴食和节食都会诱发它的炎症,还这么严重?以后他又该怎么保护自己的胰腺呢?
![]()
认识胰腺:它不是“小透明”,而是“生命枢纽”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胰腺,是在体检报告或疾病诊断里。其实,我们每天的吃喝拉撒,都离不开胰腺的“暗中支持”。
它长约15厘米,横卧在胃与脊柱之间,默默承担着消化与代谢两大核心任务:分泌胰液分解食物,靠胰岛素调控血糖。
![]()
从结构上看,胰腺全长15~20厘米,宽3~4厘米,厚1.5~2.5厘米。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分。胰头被C形的十二指肠环抱,胰尾紧挨着脾脏,中间的胰颈和胰体覆盖在重要血管之上。这个位置让它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胆管里的胆汁要和胰管里的胰液在“十二指肠壶腹”汇合,才能进入肠道消化食物;一旦这里被结石堵塞,胰液排不出去,就可能引发胰腺炎。
当我们深入探索胰腺的内部结构时,会发现它犹如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
实际上,每颗“葡萄”由无数微小的单元紧密排列而成,这些单元共同构成了胰腺的基本结构单元——胰腺小叶。
这些小叶负责执行胰腺的两大主要功能:外分泌和内分泌。外分泌功能主要由胰腺腺泡细胞承担,它们负责生产胰液,这是一种富含消化酶的液体,对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至关重要。
外分泌功能就像“消化后勤部队”,消化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蛋白酶专攻蛋白质,将其分解为氨基酸;淀粉酶对付碳水化合物,将它们变成简单的糖类;脂肪酶和核酸酶则分别负责分解脂肪和核酸。这些酶类就如同胰腺派出的“消化特种部队”,在我们摄入食物后迅速出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一一拆解,使其变成身体容易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素。没有这些酶,我们吃进去的肉、米饭、油脂都无法被吸收。
而内分泌功能则由胰岛细胞负责,这些细胞产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节人体的血糖水平,维持代谢平衡。
内分泌功能则像是“血糖调控中心”,各类胰岛细胞分工合作,各司其职: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降低血糖,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两者默契配合,让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δ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能够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确保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而PP细胞分泌的胰多肽则参与消化和代谢过程,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各种营养素。
胰岛素还抑制了脂肪酶的活性,减少了脂肪的分解。然而,当胰岛素缺乏时,脂肪代谢便会陷入混乱,脂肪分解加速,血脂水平飙升。
胰岛素也像一位“蛋白质编织者”,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丰富的遗传信息,还能抑制蛋白质的分解,确保蛋白质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正常发挥。
![]()
可就是这样一个重要器官,却特别“脆弱”。
长期酗酒会让胰液分泌紊乱,胰管压力升高;吸烟会让胰腺血管收缩,减少血液供应;暴饮暴食时,胰腺要超负荷分泌消化酶,很容易“罢工”。
更糟糕的是,慢性胰腺炎可能悄悄向胰腺癌转化,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被称为“癌症之王”,且15~49岁早发性胰腺癌(EOP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但我们普通打工人,对如何保护胰腺仍然知之甚少。这个关键器官,因为位置隐蔽、症状隐匿,成了最容易被忽视的健康盲区。
北京协和医院吴文铭教授和张靖承医生撰写的《打工人胰腺养护指南》,为我们揭开了胰腺的神秘面纱,给出了一套能落地的“胰腺守护方案”。
书里没有空谈理论,更多的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而作为一本严谨的科普书,书中引用了来自《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兼顾了实用性与科学性。
![]()
警惕胰腺发出的“求救信号”:这些症状别不当回事
胰腺疾病之所以凶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早期症状容易被误诊。
很多人把胰腺问题当成胃病,忍忍就过去了,直到病情加重才就医,可能在瞬间爆发致命的威力。
其实,胰腺不舒服时,会悄悄发出信号,关键是我们要能读懂。
![]()
·急性胰腺炎的信号:上腹部剧烈疼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发热。这种疼和胃痛不同,往往更剧烈,还可能向腰背部放射。就像前文提到的小张,吃了烧烤喝了啤酒后突发腹痛,就是典型的急性胰腺炎症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立刻就医,千万别拖延。
·慢性胰腺炎的信号:反复上腹痛,甚至一吃油腻食物就会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腹胀;大便油腻、发臭、难以冲走(脂肪泻);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很多慢性胰腺炎患者早期不重视,等到出现糖尿病(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才察觉,此时胰腺功能可能已经严重衰退。
·胰腺癌的信号:黄疸(皮肤、眼睛发黄)、无故消瘦、餐后腹痛、食欲减退。胰腺癌早期症状隐蔽,很容易和胃病混淆,因此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50岁以上、有胰腺癌家族史或新发糖尿病的人群,一定要及时做胰腺筛查。
书里特别提到一个案例:50岁的张先生总觉得胃不舒服,吃了半年胃药也没好转,直到出现黄疸才去检查,确诊时胰腺癌已到中期。如果他能早点认识胰腺疾病的信号,或许能更早发现问题。
胰腺癌晚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18个月!有数据显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仅为20%,也就是说有80%的患者确诊时处于中晚期!根据2020年数据显示,胰腺癌在全球最常见癌症类型中排名第12位,按死亡率计排名第7位。
![]()
守护胰腺,从这7件事开始落地
知道了胰腺的重要性和疾病信号,最关键的还是怎么做。《打工人胰腺养护指南》为我们提供了7条便于参考的法则:
1. 酒桌上别硬撑:限量饮酒是底线
“酒虽好喝,可不要贪杯”不是一句空话。酒精是胰腺的“头号敌人”,它会直接刺激胃酸分泌,让胰腺被迫大量分泌胰液;还会损伤胰腺细胞,长期饮酒会导致胰腺纤维化、萎缩。
书里给出了明确的饮酒标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一天饮酒量不超过15克纯酒精,相当于4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30毫升52度白酒。但更安全的做法是能不喝就不喝,尤其是有胰腺炎病史的人,最好滴酒不沾——酒精性胰腺炎复发率极高,再喝一次就可能加重病情。
![]()
2. 饭后别点烟:吸烟让胰腺雪上加霜
很多人觉得“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却不知道烟草里的尼古丁会让胰腺内的消化酶提前激活,引发胰腺的自我消化,造成胰腺炎;还会收缩胰腺血管,减少血液供应,加重胰腺损伤。想要保护胰腺,戒烟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3. 吃饭要规律:别让胰腺饥一顿饱一顿
“马无夜草不肥”的老话,放在胰腺养护上同样适用。人体有生物钟,胰腺会根据进食规律分泌胰液和胰岛素。如果经常不吃早餐、晚餐吃得太晚,或者突然暴饮暴食,会打乱胰腺的工作节奏,增加负担。
书里建议:确保每日三餐定时进餐,避免过度延长或缩短进食间隔;适当控制每餐的食量,避免过度进食;确保早餐和晚餐不会过晚,以顺应人体的自然生物钟。采用均衡的饮食搭配,确保摄入充足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以及健康脂肪。遵循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可以选择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如糙米、全麦面包。为了强化胰腺功能,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并辅以两天的力量训练。
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和体能水平各异,因此运动计划应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4. 减肥别盲目:生酮饮食需谨慎
近年来生酮饮食很火,主张“75%脂肪+ 20%蛋白质+ 5%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模式“高脂肪、高蛋白、极低碳水”,很多人靠它快速减重。但书里提醒,这种饮食方式对胰腺并不友好——高脂肪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消化酶,可能引发胰腺炎;长期极低碳水会让血糖持续偏低,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加重胰腺负担。
如果想尝试生酮饮食,一定要先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确认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更安全的减肥方式是“控制总热量+均衡营养”,多吃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配合适量运动,既能减重,又不会伤胰腺。
5. 选对甜食:看GI值吃更健康
不是所有甜食都伤胰腺,关键看GI值(血糖指数)。高GI食物(如白米饭、马铃薯、蜂蜜)消化快,会让血糖飙升,胰腺要紧急分泌大量胰岛素来降糖;低GI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樱桃)消化慢,血糖波动小,胰腺工作更轻松。
书里教了一个选食物的小技巧:尽量选加工程度低的食物,比如吃水果不喝果汁(果汁去掉了膳食纤维,GI值更高),吃杂粮饭不吃白米饭;把高GI食物和低GI食物搭配吃,比如吃馒头时配一盘蔬菜和一份豆腐,减缓血糖上升速度。同时要控制添加糖摄入,每天不超过25克(约6块方糖),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糖果。
![]()
6. 控制体重:计算基础代谢率,科学减重
肥胖是胰腺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肥胖人群容易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导致胰腺血管脂肪栓塞;还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让胰腺超负荷分泌胰岛素,长期下来功能衰退。
书里提供了基础代谢率(BMR)的计算公式,能帮你算出每天需要的最低热量:
女性:BMR=655.1+(9.563×体重公斤数)+(1.85×身高厘米数)-(4.676×年龄)
男性:BMR=66.47+(13.75×体重公斤数)+(5.003×身高厘米数)-(6.755×年龄)
比如一位身高160厘米、体重60公斤、30岁的女性,BMR约为1390千卡。如果她是轻体力劳动者(如办公室职员),每天总热量摄入= BMR×1.55≈2155千卡。
7. 坚持运动:每周150分钟,激活胰腺功能
适量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让胰腺不用分泌过多胰岛素就能控制血糖;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为胰腺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
书里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再配合2次力量训练(如举重、平板支撑)。
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比如平时不运动的人,先从每天快走2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和强度;糖尿病患者运动前要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胰腺炎恢复期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运动。
就像书里说的:“科学认知是战胜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健康从来不是抽象的命题,而是一个个日常选择的总和”。
你会发现,守护胰腺其实就是守护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需要我们花大量时间和金钱,而是藏在每一个选择里:早餐吃一份燕麦粥而不是油条豆浆,聚餐时少喝一杯啤酒多喝一杯水,下班后去快走30分钟而不是窝在沙发里刷手机。
-End-
2025.11.20
编辑:闪闪 | 审核:孙小悠
本文为广告,具体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机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