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样书问题时,我们曾提及实体书店在展示效果和运营成本之间的权衡。
现在,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解法正在走红,那就是图书盲盒。它非但不让顾客看内容,还将书名、作者、推荐语等信息一并藏进包装,却意外打开了销路。
![]()
这波操作,把读者的“选择困难”变成了“拆盒期待”,可谓一招妙棋。
那么,它能成为书店的“常规武器”吗?又面临着哪些绕不开的考验?今天,就来聊聊图书盲盒的前世今生与可能走向。
![]()
从服务到潮流
近几年,凭借百亿级的年增长,盲盒跃升成了一种经济现象,也随着热度开始进入不同的行业。
若单看盲盒这一形式,其实并不新鲜。八九十年代的扭蛋、干脆面的集卡营销,都属于盲盒的范畴。甚至可以把19世纪末日本百货公司清理尾货的福袋当作盲盒的先驱。
![]()
扭蛋机
而图书盲盒出现的时间却明确可指。它的诞生并非为了促销,而是有着相当实用的目的:为选书困难的读者提供便利。
2013年,澳大利亚一家名为Elizabeth’s Bookshop的二手书店,率先推出了“与书盲约”(blind date with a book)计划。店员将二手书用牛皮纸仔细包好,完全遮住书名和作者等关键信息,只在包装上标注模糊的提示词,比如“婚姻”“戏剧”“正义”,让读者凭直觉选择。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小创新会成为各地书店争相效仿的风尚。
![]()
如今,购买图书盲盒的读者早已不限于选书困难的群体。出于探索欲的读者,期待借此机会接触到一些冷门书籍,跳出自己平常的阅读范围。有的读者则为仪式感和惊喜感吸引,因为和普通书籍相比,图书盲盒更像一份未知的礼物,也更适合送人。
![]()
“被书店读懂”的共鸣和拆盒分享的社交价值,也促进了盲盒的销量。图书盲盒还以物超所值的特点,给缺少折扣的书店提供了变相的解决方案。
从最初的一项实用服务,到承载多元需求的潮流消费,图书盲盒的发展转变,给图书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书店也纷纷下场,推出各种新颖的玩法。
![]()
盲选并不简单
虽然从读者的角度看,盲盒好像只是一次随机选择,但它考验的其实是书店的选品眼光和策划能力。否则便成了清理库存的手段,势必难以长久。要想持续吸引顾客,书店必须在玩法上持续推陈出新。大致归纳,有以下几种类型。
![]()
选书人的魅力,是有效的突破口。2020年,先锋书店(2015年就开始尝试盲盒,的确是“先锋”)邀请了诗人北岛、音乐人李健、作家阿乙等文化名人当选书嘉宾,读者下单时备注嘉宾,就能收到一个装有2-4本嘉宾精选书和手写明信片的专属盲盒。这款标价129元的名家阅读盲袋,两个月就售出2300多份。
![]()
其次是在互动感和情绪价值上加码。野山书店推出的声音盲盒就是一个代表。书店主在网上征集书友录制的图书推荐音频,做成二维码卡片放进盲盒,读者拆书时既能看到文字,还能听到陌生人的真诚分享,体验感直接拉满。
该店推出的时间盲盒(包含绝版书和老报纸)、生日盲盒,都可视作对情绪价值的深化与拓展。
![]()
除此之外,组合销售的模式也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图书和文创是常见的搭档,更具创意的跨界组合也给不同商品打开了销路。先锋书店就曾将书和酒结合,推出“双重沉醉”组合,为图书盲盒注入了更多元的内容。
![]()
回归阅读服务?
热闹之下,图书盲盒其实也面临着自己的问题:复购率远低于潮玩盲盒。原因之一便是缺乏收集属性。
潮玩盲盒靠IP系列化、稀缺的隐藏款,精准激发了消费者的收藏欲与“集齐全套”的冲动。就算抽到重复款,也能在同好圈里交换、转卖。但对一些读者,图书盲盒只是尝鲜消费,遇到踩坑或没有阅读兴趣的书籍,就会打消热情。
![]()
阅读本身也很难像潮玩那样形成大规模的社群互动。潮玩玩家会因为晒新品、圈层讨论而反复购买,甚至上瘾,但图书盲盒的分享很难形成持续的话题裂变,自然少了些复购的驱动力。
因而,如何把盲盒与长期服务结合起来,便成了摆在书店面前的一个课题。毕竟,若只是作为促销手段,难免有“买椟还珠”之嫌,背离了服务读者的初衷。
![]()
国外的书店在阅读服务已有相对成熟的模式。例如“Book of the Month”:每月由作家、编辑组成的团队会选出5-7本新书,会员可以从中选择一本(或加钱多选)寄到家,在保留发现感的同时又赋予了读者选择权。又如“Used Books Monthly”的循环阅读模式,按读者喜好寄二手书,读完寄回就能换下一批书。
国内的书店完全可以借助盲盒,把之前难以成立的订阅服务做起来,说到底《读库》这样的期刊书不就是阅读盲盒吗?
![]()
野山书店在今年推出了一项“阅读计划”,以“爬上山顶,看世界”为主题,通过定期盲盒为订户提供新书推荐服务。一位读者称,每个月能有一次拆礼物的仪式感,让他很雀跃、很期待。
随着订户增多,包装量也相应加大,店主曾考虑过简化包装,最终未能实行,因为“大家看重的可能就是好像有一个远方的人在惦念着自己的感觉”。
![]()
这份连接效果良好,野山书店通过盲盒发掘的新书,甚至出现了让出版社加印的情况。这对无法从事出版的国内书店,是另一种价值回归的方式。
![]()
尾声
图书盲盒的走红,为实体书店的线下销售提供了新思路。它用时下流行的玩法,让书籍重新有了话题度。
它的意义远不止是一种营销手段,更像是一个契机,让书店在电商折扣导致的定价困境中,重新拿回了部分定价权。
![]()
通过对图书的二次开发和主题化包装,书店看到了掌握主动的空间,也可以借由线上渠道抵达更多人群。
这样的事例,无疑让人对书店今后的可能性,有了更多期待。
图片来源:evenodd+1、外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