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朱晓娜)“35岁男子爱熬夜血管年龄达70岁”的话题日前登上热搜。11月14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薛亚军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血管衰老从不是突然发生的‘意外’,而是不良习惯长期累积的必然结果,且年轻化趋势已十分明显。”
![]()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薛亚军(中)与相关专家探讨病情。受访者供图
这些因素导致血管早衰
薛亚军教授介绍,影响动脉硬化的因素包括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背景和性格特点难以改变,而后天因素则是导致血管早衰的主要推手。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问题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就像洪水冲击堤坝,使血管壁变得粗糙脆弱,为脂质沉积创造条件。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主管医师、四川省妇幼保健协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秦小雲补充道,常见的生活方式因素还包括:高油、高糖、高盐饮食,以及长期过量饮酒、吸烟等不当行为。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导致代谢减慢,肥胖则会加重血管负担;血糖、血压、血脂若长期不达标,会持续侵蚀血管,成为血管衰老的“加速器”;而长期压力大、情绪失衡,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持续收缩,增加血管损伤风险。
血管衰老有迹可循
血管衰老并非无迹可寻,身体会发出一系列“求救信号”。秦小雲教授提醒,“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或肢体发麻、发凉,可能是血管供血不足的信号;以前能轻松完成的运动,现在很快感到胸闷、气短、乏力,提示血管供氧能力下降,可能存在血管弹性减退;长期睡眠质量差,或记忆力莫名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与脑血管供血不足影响大脑功能有关;无过度劳累却频繁感到疲劳,或出现持续性、低调的耳鸣,需警惕血管问题导致的局部供血异常。若这些信号持续存在,建议及时通过相关检查评估血管健康状态。”
年轻绝不是血管的 “免死金牌”,血管衰老并非老年人专属。秦小雲进一步强调,对于年轻人需传递三个健康理念:高血压、熬夜等不良因素会像 “慢性腐蚀剂” 持续损伤血管内皮,年轻群体必须摒弃 “身体扛得住” 的侥幸心理。血管损伤多是“日常习惯累积的结果”;主动监测同样重要,血管问题早期症状隐匿。
薛亚军教授表示,血管年龄评估可通过多项指标综合判断,基础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检测。针对高危人群,推荐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直观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CT造影则可更精准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此外,眼底动脉检查也能直接反映动脉硬化程度,而测量下肢和上肢的动脉血压差,若超过20毫米汞柱,也提示有早发动脉硬化的可能性。
预防血管衰老,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薛亚军教授建议:首先要保证睡眠,避免熬夜;饮食上遵循“低盐低脂”原则、戒烟戒酒;每周进行适当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等。
秦小雲提到:饮食上,要控制“三高”摄入,减少高盐、高糖、高油食物,每天摄入深色蔬菜和全谷物,适宜食用深海鱼。运动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温和方式,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秋冬建议太阳升起后再运动。作息需固定规律,尽量23点前入睡保证睡眠时长,季节交替温差大时,外出注意头部、颈部等重点部位保暖。同时要定期监测指标,高血压、高血脂人群每周至少测量2-3次,还要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波动过大对血管造成刺激。
守护血管健康,需将保护目标拆解成日常微习惯,比如家里少囤油炸食品和甜饮,用燕麦、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替代零食;约同事或朋友组队运动,互相监督打卡;远离二手烟环境,让健康习惯融入生活场景。专家表示,血管损伤多是日常习惯累积的结果,每一次健康选择,都是在为血管“减龄”,早监测、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有效避免心梗、脑梗等致命危机,让血管保持年轻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