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代散文写作中,鲍尔吉·原野是一个智者。他的文字里没有都市文化的精致风雅,也没有乡土猎奇,无论自然童趣,或是生死之念,皆如牧场微风,带着草木的舒展与阳光的煦暖,轻轻拂过读者心尖。新作《上盐湖》不是一本关于盐湖的“风物志”,也不是一场走马观花的“旅行记”,而是以心灵丈量草原,以生命对话天地,是一本藏在盐粒里的“自然启示录”。祖孙三人乘牛车奔赴盐湖的旅程,是一场见证生死的心灵之旅,在悠然舒缓的曲调中,承载着对山河的敬畏、对万物的温柔,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也隐含着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地域生态的微距呈现,以及生死观的深层探讨。作品以隽永文字和素朴诗性勾勒草原之灵与微物之神,祖孙之间幽默而本真的对话,与娓娓道来的故事融为一体,使作品既具有清新纯稚的童真理趣,又蕴含发人深省的情感深度。
![]()
《上盐湖》,鲍尔吉·原野/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读《上盐湖》,最让人静下心来的,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生命哲思”。作为开篇意象,一辆驶向盐湖的牛车缓缓穿行在茫茫草原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盐湖”,那是我们对纯净的向往,对敬畏的坚守,对生命的热爱。《上盐湖》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那扇通往“心湖”的门。在这个越来越喧嚣的时代,能读到这样一本安静而又充满自然趣味、轻盈而又蕴藏生命重量的好书,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翻开书页,山河还在,温柔还在,那些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从来都没有消失;只是需要我们慢下来,弯下腰,像捡一粒盐一样,把它们捡回来。
鲍尔吉·原野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在《上盐湖》中,这种观念得到了充分体现。鹰隼、兔子、鱼、白鹳和翠鸟,是活泼泼的生命;大地、草原、河流、野花、石头,也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蒙古人认为世间生灵的生命价值是平等的,都应受到尊重。做饭时,白音仓爷爷说,可怜啊,铁铲子铲倒了土的肉;吃过饭,土要回填,明年青草才会继续生长;石头要扔得分散,因为经过的人还用这几块石头做饭,被火烧的石头会难受;大铁锅生锈会死,两只兔子能战胜游隼,喜鹊喜欢捣乱;空旷的草原上,很多动物有条有理地过着自己的生活。爷爷说,动物和人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鲍尔吉·原野巧妙地把现实经历、寓言故事和哲理思考融入“旅途”。眼前风物的描绘之外,还穿插了很多民间传说,以及直面死亡的生命感悟,形成彼此嵌入的复调叙事。祖父和年幼的孩子在旅途中展开对话,代际间的交流成为链接人与自然的纽带和叙事推动力。这种多层次叠加的叙事策略使文本具有了“双重编码”特质:儿童读者可以沉浸于生动的草原旅行和动物故事,而成年读者则能透过寓言感悟超越生死的存在本身。作者通过转换叙述视角,时而以孩童纯真的眼光观察自然万物,时而借长者之口道出凝练的人生智慧,作品因而带有明显的启蒙色彩——既是对孩子的精神启迪,也是对成年读者的情感唤醒。正如鲍尔吉·原野在“后记”中所写,分秒之间,旧的生命正从我们身上离开,而新的成长也正在到来。好好活着,好好爱,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通过祖孙互动,展现自我成长与身份构建过程。少年杨金和贺希格在旅途中既是倾听者,也是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从祖父口中听到草原的传奇故事和人生哲理,亲身经历一场生死之旅,开始认知世界,理解生命。面对头顶广袤星空和身边壮阔草原,孩子不断发问和思考,从自然现象中探寻生命的道理。祖父为自己生命终点做好了准备,过年才穿戴的衣物,血肉还给自然,骨头与老马白骨相伴,这是真正的向死而生吧。作为文化和智慧的传承者,祖父以质朴的语言为孩子解答疑惑。一问一答间,不仅传递知识与经验,也塑造着孩子们的价值观。草原对于少年而言,不再只是壮丽的风景,也成为成长的一部分。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内敛而潜移默化的,对自然的感悟,对生命的领悟,对死亡的顿悟,最终在情感上与祖辈和故土紧紧相连。身份建构既包括对个人生命意义的体认,也包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确认。在爷爷的讲述中,少年获得了心灵的成长,对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有了直观认识,也对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念产生了共鸣。
![]()
地域生态与生命哲理在《上盐湖》中高度融合,成为作品美学的重要基石。鲍尔吉·原野对草原自然景观和生命图景的描绘细致入微,带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生命意识。从广袤的草原到静谧的盐湖,人与万物相互依存。跪拜泉水,示警野兔,救治鹰隼,摆放马骨,收集盐粒,这些生命图景是白音仓爷爷对两个孙子的成长启蒙,也是对人类应该感激天地赐予的启示。天空中盘旋的游隼突然俯冲袭击野兔,野兔诱敌深入,引诱其撞上乱石,这看似残酷却又蕴含智慧的生存博弈,成为旅途中孩子目睹的重要一课,也隐喻着弱小者以聪慧对抗强力。作者没有回避自然界的严酷,反而将其作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以极具画面感的场景书写传递出对生存法则的思考,引导孩子体会生命的韧性与尊严。这种生态伦理观既尊重自然规律,又倡导以悲悯之心对待万物。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蒙古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信仰结构,也传达出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文化记忆以寓言的形式潜沉于叙事之中,为作品增添了厚重感与纵深感。如果说“自然”是《上盐湖》的树干,“文化”则是它的根系。作为蒙古族作家,鲍尔吉的文字里始终携带着草原文化的基因。祖父向孩子娓娓道来蒙古传说中机智过人的传奇人物巴拉根仓的故事,文化记忆被重新激活,这些故事既是旅途中的笑谈,也是草原民族智慧的传承。与此同时,作品还提供了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作为另一维度的生命参照。爷爷说自己的祖父在星星上,贺希格用小镜子给星星发信号,宇宙运转与眼前景象融为一体,几代人的精神联系就这样建立起超越现实尺度的历史纵深。神话传说、家族记忆与现实旅途交织成复合的时间层次,由此,个人的生命旅程也融入民族记忆的长河,在浩瀚的时空中获得了新的意义。
《上盐湖》延续了鲍尔吉·原野一贯的诗意与灵动。他以凝练而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描绘草原风光,将自然万象赋予生命与情感。这些新奇意象,既源于草原自然的真实景观,又经过了想象的升华;既有对草原之美的细腻描摹,也渗透着幽默与机智,融汇为草原充满灵气的生命质感与精神质地。作者以孩童般纯真打量世界万物,用文字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灵故乡,传递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表达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之心,以及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保有的精神信仰。在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上盐湖》提供的生态智慧和生命观照尤为珍贵:人类只有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馈赠,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找到生命的精神归宿。
《上盐湖》以睿智的诗意语言和巧妙的叙事结构,将成长历程、文化传承与自然哲思融汇在一段平凡的旅途中,草原既是现实空间,也是无边界的心灵场域;盐湖之行既是祖孙的亲情之旅,更是对生命意义与文化之根的无尽探寻,从而把地域性的审美经验提升到普遍的人类情感高度。正如鲍尔吉·原野曾说,“我觉得我之所以会常怀着儿童般的惊异注视着草原的天空、大地、河流和动植物,是因为爱,对万物的喜爱。”比起很多仇恨文学,显然,爱更有力量,也更永恒。
(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