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角马的夏天》是王轲玮的儿童文学力作。这部以中国援非医疗队为背景的儿童小说,凭借贯穿始终的角马意象与细腻的儿童视角,将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跨越国界的少年友谊与深邃的生命哲思熔于一炉,成为近年来主旋律儿童文学创作的亮眼之作。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推出“上海好童书”系列内容,今天发布“《角马的夏天》:跨国的友谊与生命的守护”,东方网授权转发,以飨读者。
![]()
小说的叙事围绕十岁女孩夏芦芦的非洲探亲之旅展开——她远赴西非探望身为援非医生的父亲,心中最大的愿望便是亲眼目睹南斯朋考草原上奔腾的角马。然而,父亲因医疗工作繁忙,加之埃博拉病毒突发,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正是这份遗憾,成为作家王轲玮诠释生命哲思的起点。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星、郑天琪告诉记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已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约3万人次,"援非医疗"承载着大国担当的宏大命题。如何让儿童理解这份跨越山海的付出?王轲玮给出了独特的答案——以孩童的眼睛为镜头,用生活细节搭建认知桥梁。
小说开篇的夏芦芦,对父亲充满不解与抱怨:这位援非医生是"不称职的爸爸",枕头发黄却顾不上洗漱,承诺的陪伴总会被急诊打断。她气鼓鼓地搓着消毒棉花球,将父亲比作"忘了戴长鼻子的大象"。这份孩童式的嗔怪,让人物摆脱了脸谱化的"英雄"标签,更显真实可亲。
改变始于夏芦芦的亲眼所见:她因父亲的"面子"受到非洲伙伴的热情款待,目睹了当地人对中国医生的深切信赖;看到医院频繁停电、物资短缺时,父亲和同事们打着手电筒做手术的坚守;见证了车祸受伤的巴鲁鲁母子只愿相信中国医生的托付。尤其当父亲顶住压力为巴鲁鲁争取保肢方案时,夏芦芦终于懂得"这不是过家家扮演英雄,爸爸有爸爸的难处"。
从抱怨到分担,从不解到崇敬,夏芦芦的心态转变,成为儿童理解"援非意义"的缩影。正如儿童文学评论家孙建江所言,这部作品跳出了"主题先行"的误区,用具象的生命经验承载宏大叙事,既传递了主流价值,又守住了文学的本真。王轲玮在创作中曾深入采访援非医疗队员,这份扎实的调研让书中细节如"当地母亲往伤口撒盐的认知差异"等更具真实感,成为文明对话的生动注脚。
作为主旋律作品,《角马的夏天》的深度,更在于对生命议题的诗意探讨。王轲玮不回避苦难,却始终让希望在场——这正是儿童文学直面现实的智慧。
怀抱功夫梦的巴鲁鲁面临截肢风险时,用"太阳放弃乌云,牛群放弃弱者"宽慰自己,诠释着生命的豁达;热爱绘画的莉娅因疟疾离世,却留下一墙粉笔画,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斑斓。夏芦芦与山川的对话"草原,你累吗?驮着这么多小动物",更道出了生命兼具轻盈与沉重的本质。
文学的力量,在于于幽暗处见光亮。夏医生在手电筒光下保住巴鲁鲁的腿,让功夫梦得以延续;夏芦芦受父亲"减少生命遗憾"的嘱托,化身科普小老师普及健康知识,不让莉娅的悲剧重演。这些情节印证着:勇敢、乐观与坚强,才是生命最坚实的内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