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常规的心脏检查,竟意外揭开了更严重的问题。2025年6月,河南开封的李先生因持续胸闷,在家人陪同下去医院检查心脏。本以为只是心脏老毛病复发,没想到心脏检查结果正常,CT却显示左肺有占位性病变。进一步检查后,李先生被确诊为左肺小细胞肺癌。
这个突如其来的诊断,让整个家庭陷入了沉默。据家属回忆,确诊后的李先生变得沉默寡言,经常唉声叹气,反复向医生追问同一个问题:“我还能活多久?”过度的忧虑影响了他的食欲和睡眠,身体状态每况愈下。
就在家人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开导他时,转机在一次医院排队检查时出现了。李先生遇到了一位病情相似却已抗癌八年的病友。这个真实的案例让他十分惊讶,主动询问治疗经历。病友坦诚相告,自己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并分享了西医和中医主治医生的信息。
求医郑州:一个问题,一个反问
2025年8月14日,李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于“国家非遗保护项目——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第八代传承人袁希福院长。刚一坐下,李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那个压在心头已久的问题:“袁大夫,您看我这种情况,还能活多久?”
![]()
袁希福院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来之前遇到的那位病友,当初不是也说只能活三个月吗?现在八年过去了,他不是依然很好吗?”接着,袁院长耐心解释道,“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再纠结于‘还能活多久’,而是专注于‘怎么把今天过好’。”
针对李先生的病情,袁希福院长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思路:“小细胞肺癌这种类型对化疗比较敏感,建议你在当地医院进行规范化疗,同时用中药调理身体,这叫中西医结合,步步为营。”他一边开方一边解释,“这次的方子主要以扶正固本为主,目的是提升你的正气,增强免疫力,为身体打下更好的基础去对抗疾病。”
袁院长详细阐述了中西医配合的益处:化疗能快速抑制癌细胞生长,而中药能减轻化疗带来的恶心、呕吐、乏力等副作用,同时改善身体整体状况,让患者能吃得好、睡得香。他特别叮嘱李先生不要过度关注生存期:“把注意力都放在这上面,心理负担加重,身体也会受到影响。现在最重要的是安心接受治疗,保持心情愉快,吃好睡好。身体状态改善了,对治疗也有促进作用。一年年见好,不比天天数着日子强吗?”
![]()
临别时,袁希福院长还分享了他行医四十多年的观察:“我治疗肿瘤这么多年,发现一个规律——那些精气神好的患者,往往活得更久、活得更好。只有保住了当下的身体,才能去期盼明天,展望未来。有时候,心理压力比肿瘤本身更伤身体。”
深入探讨:为何不宜过度纠结生存期?
许多肿瘤患者和家属都像李先生一样,确诊后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生存期还有多长”。袁希福院长根据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认为,过度纠结于这个问题,往往弊大于利。
首先,越是纠结“能活多久”,越容易被心理压力拖垮。袁院长打了个比方:“‘能活多久’这个问题,就像个紧箍咒,套在患者头上。”他见过太多患者,确诊后整天查阅资料、询问医生,甚至自己计算剩余时间,“今天觉得‘还有半年’,明天又担心‘活不到三个月’,最终吃不好、睡不香,精气神就这样被慢慢消耗殆尽。”
![]()
他从中医角度分析道,肿瘤患者病情的发展,如同走下坡路:从能吃能喝到滴水难进,从正常行走到卧床不起,都是身体逐渐衰弱的过程。而中药调理的核心在于“扶正元气”——通过补足元气,改善精气神,使饮食、睡眠、体力自然得到改善。“把当下的身体维护好,病情怎么会突然恶化?只要身体能持续保持良好状态,往往就能实现长期维持。”
其次,信心一旦丧失,再好的治疗也难以见效。袁希福院长常说:“病由心生,哀莫大于心死。”他发现那些生存期长的患者,大多心态乐观、信心充足。“我之前有位患者,确诊时被告知‘最多活半年’,但他没有太过在意,该吃药吃药,该散步散步,还经常和老朋友下棋,现在已经健康生活了五年多。像这样能每天锻炼、正常吃饭的患者,谁能断定他明天就会不行呢?”
袁希福院长强调,之所以不愿与患者讨论具体的“生存期”,就是担心这种预测会浇灭患者的求生欲望。“一旦患者觉得自己‘没多少日子了’,就可能放弃治疗,甚至不愿进食。而那些坚持下来的人,都是靠着‘我能好转’的信念,一步步挺过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