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玖。最近你们的社交平台是不是也被《繁花》编剧权风波刷屏了?这场从署名争议逐步升级为舆论风暴的事件,早已不只是圈内的一次普通纠纷,而是演变成了一场牵动公众情绪、触及价值底线的文化地震。
2. 随着关键录音的曝光,原本看似普通的创作归属问题被推向更复杂的维度——历史叙述的边界、民族情感的敏感地带,乃至艺术表达与政治立场之间的张力都被卷入其中。这在华语影视发展史上,堪称一次前所未有的“高能爆破”。
3. 在这场博弈中,古二以一个看似弱势个体的身份,手持确凿证据,向享有国际声誉的导演王家卫发起挑战。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典型的“蚂蚁撼大树”,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力量对比与结构性矛盾,远比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更加复杂和深刻。
![]()
4. “爽剧”男主?古二或许并非你以为的“小人物”
5. 在深入剖析之前,小玖想请大家先冷静思考:我们口中的这位“维权勇士”古二,真的如外界渲染的那样,是一个彻头彻尾来自底层、毫无资源的“无名之辈”吗?
6. 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显示,古二并非临时工或外围编外人员,而是长期担任王家卫的生活助理,并深度介入《繁花》剧本的创作流程。他不仅参与了多轮创意讨论,还拥有近距离记录导演言论的实际条件。
7. 这种能够直面行业巨擘、进入核心决策圈层的机会,是多少怀揣编剧梦想的年轻人梦寐以求却终生难求的入场资格?对大多数人而言,能拿到一份正规剧组的实习合同已是幸事,更别说坐在主创会议桌旁发声。
![]()
8. 换句话说,古二的位置虽不在权力顶端,却已处在整个影视生产链条的中上游。他是这个封闭生态中的“边缘中心者”——既非完全掌控规则的人,也绝非彻底被排除在外的局外人。
9. 他的反抗之所以具备现实操作性,正因为他握有某种隐性的“特权”:职务带来的信息优势、接近权威的物理距离、以及获取录音的技术便利。这些都不是普通打工人所能企及的资本。
10. 更重要的是,他显然接受过系统的影视教育训练,具备专业素养与法律意识,懂得如何保存证据、选择时机、借助媒体发酵舆情。这一切都说明,他的抗争建立在一个相对稳固的基础之上。
![]()
11. 小玖并不否认这一行为本身的正当性与勇气。相反,我们应当肯定他对个人劳动成果的捍卫,以及对行业内潜规则的大胆揭露。
12. 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维权成功的模式极难复制。它依赖于特定身份、特殊情境与稀缺资源的叠加,本质上是一场精准打击式的个案胜利,而非一场面向全行业的结构性革命。
13. 古二的目标明确且有限:争取署名权,纠正个体不公。他并未试图拆解那个制造不公的制度本身。而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
![]()
14. 沉默的大多数:影视“寒门”的生存实录
15. 那么,真正的沉默者在哪里?那些连试稿机会都没有、连会议室门都进不去的创作者们,他们的命运又如何?让我们把镜头拉远,聚焦在古二身后那片广袤而黯淡的阴影地带。
16. 在中国影视产业链的底层,活跃着成千上万没有光环加持的“影漂”。他们可能毕业于非艺术类院校,也可能根本没上过正规电影学院,蜗居在北京五环外、成都城郊或横店小镇的出租屋里,靠接零散文案维持生计。
17. 为了换取一次面试机会,他们愿意免费撰写三幕结构;为了留下联系方式,主动提交完整大纲甚至初稿。可结果往往是石沉大海,或是作品被悄然挪用,连一句致谢都没有。
![]()
18. 影视行业的准入机制,从源头就开始筛选“合格人选”。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几所高校几乎垄断了主流项目的主创名单。
19. 导师推荐、校友网络、地域同乡会构成了一张看不见的关系网。摄影组偏好某地技工,灯光团队倾向某省帮派,制片部门青睐熟人介绍……这些不成文的规则,将无数有能力却无背景的人拒之门外。
20. 创意劳工们被困在这套高度排外的体系中,不仅要面对创意被盗的风险,更要承受心理上的持续压迫:一旦被认为“难合作”或“爱较真”,便可能被列入黑名单,失去未来所有工作机会。
![]()
21.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像古二这样既能进入项目核心又能留存证据的人,本身就是凤毛麟角。
22. 大多数基层编剧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动作:倾听指令、快速修改、压抑异议、换取微薄报酬。长期的精神消耗让他们逐渐丧失质疑的意愿,甚至连基本的合同保障都成了奢望。
23. 他们不敢提署名,怕惹麻烦;不敢谈版权,怕丢饭碗;甚至连按时结款都不敢催促。对他们来说,能在城市活下去,就已经是一种胜利。
![]()
![]()
24. 结构之困:个人英雄主义难解的症结
25. 因此,小玖认为,《繁花》事件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某一个人是否赢得署名,而在于它让我们看清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个体的抗争再激烈,也无法单独撬动整座冰山。
26. 古二举起的是正义的火炬,照亮了一个失范的角落。但这束光可以烧毁一个名字,却难以融化支撑这个名字存在的整座体制冻土。
27. 即便王家卫因此事声誉受损,即便古二最终成功维权,对于改善广大影视从业者普遍面临的低薪、无偿加班、创意掠夺等问题,影响恐怕依然有限。
![]()
28. 相关方可能会做出姿态性调整:比如加强署名规范、完善合同模板、召开几次座谈会。但这类举措更像是系统内部的“压力释放阀”,用以缓解外部批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改革。
29. 风波平息后,名校门槛不会降低,师承关系依旧牢固,资源分配仍将集中在少数圈子手中。那套以人脉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隐形秩序,大概率会原样重启。
30. 这就导致了一个悖论性的局面:只有当你已经分到了蛋糕叉子的人,才有能力去争论蛋糕大小;而那些从未靠近餐桌的人,连抱怨的权利都被剥夺。
![]()
31. 对于绝大多数无法接触核心项目的创作者而言,他们的声音注定无法出圈,他们的遭遇也很难引发关注。于是我们在围观这场大戏时,不禁要问:然后呢?
32. 我们当然应该支持每一个勇敢站出来维护权益的人,也应该为任何侵权行为付出代价感到欣慰。若王家卫的艺术神话因此褪色,那也是权威祛魅的必然过程;若编剧群体因此获得更多尊重,那将是行业进步的重要信号。
33. 但小玖更在意的是,在这场舆论狂欢结束之后,那些仍在影视院校里被当作廉价劳动力的学生,在剧组中被随意替换的助理编剧,在酒局上被迫陪笑的年轻导演助理……
![]()
34. 他们的劳动能否得到应有的承认?他们的名字是否有一天也能堂堂正正地出现在片头字幕中?影视工业那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剥削逻辑和封闭生态,会不会因为这一次事件而有所松动?
35.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类似的冲突只会不断变换主角和舞台,反复上演。今天的古二是英雄,明天的另一个人可能就成了牺牲品。
36. 或许多年以后,古二的名字会被写进文化研究论文,成为“个体对抗资本”的典型案例;也会在电影史课堂上被提及,作为2020年代中国影视生态的一个注脚。
![]()
37. 但他究竟是推动变革的历史节点,还是仅仅成为一个令人唏嘘的符号?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超越“爽感叙事”,去正视并挑战那个更深、更冷、更顽固的结构性问题。
38. 小玖相信,《繁花》之争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不是谁赢了官司,也不是谁丢了面子,而是它逼迫所有人重新思考:我们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创作环境?又该如何让每一份真诚的付出,都不再无声湮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