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牛肉价格正处历史高位,但令人意外的是,许多养牛户非但没有迎来“丰收年”,反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原因何在?一场由高成本、低存栏与消费转移交织而成的行业挑战,正在悄然蔓延。
牛少了,价高了,压力更大了
据最新数据,加拿大肉牛存栏量已降至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低水平。过去几年的严重干旱迫使大量养殖户提前淘汰母牛以减少损失。如今市场回暖,想补栏重建牛群?代价惊人——一头青年母牛(heifer)售价高达6700至7000加元。
“你现在买一车架子牛,就要花掉25万加元;要是填满一个300头的牛舍,成本接近75万!”ATB金融公司牛肉专家、资深养殖户李·欧文(Lee Irvine)在近期于阿尔伯塔省布鲁克斯市举办的行业会议上坦言,“再加上地价飞涨,扩张几乎成了‘资本游戏’。”
![]()
消费者“转投”鸡肉猪肉,牛肉难回头
更棘手的问题来自消费端。高昂的牛肉价格正迫使普通家庭转向更便宜的蛋白质来源,如鸡肉或猪肉。而一旦消费者改变饮食习惯,再想让他们回归牛肉,难度极大。
欧文引用加拿大牛肉协会(Canada Beef)的一项研究指出:“消费者一旦离开牛肉货架,就很难再回来。”这种流失不仅影响零售,还会引发整个产业链的“连锁堵塞”——加工厂库存积压、屠宰放缓、育肥场无法接收新牛犊……最终波及最上游的母牛养殖户。
“这是一个典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他说。
长远布局:在下一轮低谷中活下来
面对剧烈波动的市场周期,欧文建议养殖户放弃“追高”思维,转而制定“逆周期”生存策略。
“我常问每位生产者一个问题:在下一个市场低谷期(预计未来5-6年内到来),你需要保留多少头母牛,才能既还清债务,又养活家人?”
答案决定了当前该不该扩张、何时该出售高龄母牛回笼资金、如何优化出栏节奏。例如,现在卖掉8岁的老母牛,既能缓解现金流压力,又为未来低价补栏预留空间。
“真正的风险管理,不是赌行情,而是为‘谷底’做准备。”欧文强调。
结语
高牛肉价格看似是利好,实则暗藏风险。在气候、资本与消费行为多重变量下,加拿大养牛业正站在转型十字路口。唯有尊重周期、善用策略、稳守现金流,才能在这片“高价草原”上走得更远。
小知识:目前加拿大阉牛胴体重比五年均值增加7磅,母牛更是增加19磅——说明养殖户正通过延长饲养时间来提升单头收益,但这同样意味着更高的饲料与管理成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