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广告》杂志社“青年创想”栏目自创办以来,结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创作者。他们中有学设计的,有专攻广告的,有钻研导演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他们的人生从不设限。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分享着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也在《中国广告》的页面上,留下了属于他们的成长印记。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年轻人颇为特别。他与我们的缘分始于2023年的华釜青年奖,两次参赛的经历让他对广告行业有了深刻的理解。但与众不同的是,毕业后他没有选择进入广告公司,而是走上了一条更具挑战的路——创办自己的工作室,集结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追梦。这就是本期“青年创想”栏目的主人公:2023、2024华釜青年奖参赛者、水晶奖获得者,幺幺叁创意Studio创始人刘子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
刘子威
幺幺叁创意Studio创始人
2023、2024华釜青年奖参赛者、水晶奖获得者
刚刚接到采访邀请时,我还是有些惶恐的。这是我第一次接受采访,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回想这些年,从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教室,到如今这间小小的工作室,一路走来,最想说的还是感谢——感谢遇见广告,感谢遇见华釜,感谢那些陪我熬夜的伙伴们。
从微电影特等奖开始
高中时拍了两个微电影,其中高一那年的作品拿了市里的特等奖。奖项本身不算什么,但那种自己拍的东西被别人认可的感觉,让我第一次对创作产生了真实的兴趣。
上大学后,我加入了学校的几个社团,跟着社团活动第一次去了上海。后来又在陶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华釜青年奖去了更多地方。陶老师常说的“经风雨见世界”,我是在这些行走中慢慢理解的。
![]()
说来有趣,我从没想过会走上广告这条路。高考时第一志愿是法学,受罗翔老师的影响,觉得辩论和主持正义是件很酷的事。填报志愿时看到我们学校有广告学,想起高中时看过的那个法国宜家广告——镜头从孩子和妈妈切换到成年男子和年迈的母亲,关于传承的故事简单却动人。加上自己本来就喜欢拍东西,最后就这么阴差阳错地来到了广告专业。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大二时,我去了两家天津本地的文化传媒公司实习。去了才发现,那里的工作更多是执行层面的拍摄,日复一日,按部就班。那不是我想要的创作状态。
于是我开始在B站上自学,看了很多影视飓风的视频,可以说没有Tim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们。但慢慢我也明白,广告不只有拍摄执行,还有前期的策划和创意,这些才是更核心的部分。
![]()
![]()
真正让我下决心自立门户,源于跟着一位学长创业的经历。我跟他做了半年左右,接到一个MG动画项目。项目基本做完该结款时,学长先说发票有问题,后来直接说破产了,人就联系不上了。那一万多的项目款,最后是我自己垫钱给朋友结了报酬。
这件事让我想了很久。虽然钱不算多,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依赖别人,不如自己踏踏实实地做。
于是大二下学期,我注册了个体工商户,幺幺叁创意Studio就算成立了。
最早只有我和李博文,还有另一位关系很好的发小负责动画方面。后来博文负责内勤和财务,偶尔也参与拍摄。我们都是天津本地人,很聊得来。
后来在学校的活动上认识了刘昊晨。那天我负责航拍,他负责地面拍摄。休息时偶然发现,我们都用富士相机——这个牌子在职业拍摄圈里算小众,遇到同好总觉得特别亲切。就这样,我们仨成了最早的铁三角。
今年年初,我想把工作室做得更正式些,就邀请了初中同学孙义沅加入。他是我们的视效师。记得申报创客马拉松项目时,要填个人获奖经历。我们三个凑了半天才写了半页,他直接发来一长串奖状,手机屏幕都放不下。
![]()
最新加入的是马雨婕学姐。她之前在会展公司工作,我们经常约着聊天。今年年中,正好我们接到广州酒家的项目,她也在考虑新的发展方向,就顺理成章地加入了。
从参赛者到同行者
第一年参加华釜青年奖时,我其实挺懵的。在复旦的会场里,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广告提案是什么样子,才明白广告行业到底是怎么回事。相比之前参加过的其他比赛,华釜最特别的是把几百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真正属于创作的环境。
第二年参赛时,陶老师问我还想不想参加,给我介绍了弓翔。她在设计上很有天赋,也有行业经验。我们俩搭档得很默契,她做设计,我做策划,一起完成了那次比赛。
今年最特别,我们以工作室的身份负责华釜的宣发制作工作,赛后接到广州酒家的邀请,负责全案制作广州酒家的AI广告片。这个过程并不轻松——我们习惯了天津本地的执行思维,和甲方沟通时总显得不太专业。有次很晚了,信婷总特意打电话过来,耐心地教我们该怎么以乙方的身份推进工作。挂掉电话后,我们调整了工作方式,最后项目顺利完成。后来想想,能把这个项目交给我们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团队,广州酒家真的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支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片子的创意最初来自获奖选手钟慧琪的方案。我们能把她的想法落地,让好创意变成现实,这种感觉很棒。
从参赛者变成参与者,这个转变让我对华釜有了更深的理解。记得在南京那届华釜,我看到沈老师花了整整十分钟,耐心指导两个不相识的学生怎么规划职业。那个画面我一直记得。后来去釜山参加国际广告节,参与CAMA和WDCC的拍摄,这些经历都让我更加确信:中国广告始终在践行着“触达青年、激发青年、成就青年、荣耀青年”的使命。
现在回想起来,最难忘的不是接了多大的项目,赚了多少钱,而是那些加班到深夜的时刻:几盏灯,一张桌子,几个人点个外卖,吃完饭继续干活。那种大家一起为一个目标努力的状态,特别真实,也特别珍贵。
如今我渐渐明白,创作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参赛者到同行者,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但因为有了同行的伙伴,有了前辈的指引,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踏实。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我们这群年轻人选择用创意说话,用作品证明。也许我们的工作室还不够大,也许我们还在摸索中前行,但那些深夜里亮着的灯,那些为创意争执不休的时刻,那些相视一笑的默契,都在告诉我们:创作也许就是一场接力,而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份属于年轻人的创意之火,燃烧得更亮,照得更远。
![]()
![]()
每当深夜加班时,看着伙伴们专注的侧脸,我就知道——我们共同搭建的这个乌托邦,正在发光,也必将照亮更多同行者的路。
文 | 丁佳雯
排版 | XG 审核 | 林莹
更多精彩专题
创刊44周年
www.ad-cn.net
![]()
视频号模板,只能用同步方式上传到公众号后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